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Cullin1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参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胃癌根治术12例患者离体标本癌及癌旁组织,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12例胃癌与配对癌旁组织中Cul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合成抑制内源性Cullin1表达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胃癌细胞为实验组,非特异性siRNA转染(NS-siRNA)为对照组;用噻唑蓝(MTT)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胃癌组织中Cul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4.19±0.50比1.19±0.28,t=-0.583,P<0.05;0.99±0.07比0.40±0.11,t=16.102,P<0.05)。MTT显示转染细胞48 h后,Cullin1-siRNA组细胞活性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0.55±0.06比1.16±0.10,t=1.061,P<0.05;0.55±0.06比1.22±0.10,t=13.963,P<0.05)。Cullin1-siRNA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39.17±2.23比83.67±5.79,F=720.65,P<0.05;39.17±2.23比88.00±4.29,F=115.34,P<0.05);Cullin1-siRNA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0.50±0.09) mm比(0.91±0.05) mm,t=-10.064,P<0.05;(0.50±0.09) mm比(0.89±0.07) mm,t=-8.369,P<0.05]。Cullin1-siRNA转染后SGC7901细胞后EMT相关基因N-cadherin、Snail、MMP-9表达均低于空白组表达(1.04±0.05比0.55±0.04,t=10.845,P<0.05;1.05±0.07比0.44±0.04,t=10.493,P<0.05;1.04±0.05比0.37±0.03,t=15.882,P<0.05)。结论Cullin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部分EMT基因而促进了胃癌侵袭转移。

  • 标签: 胃癌 Cullin1 基因干扰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单纯脱落细胞学阳性(P0CY1)胃癌患者转化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来自于前瞻性、单中心、Ⅱ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转化治疗的36例P0CY1胃癌患者,在接受转化治疗前后均行MSCT检查,测量转化治疗前后原发病灶最长径和体积变化,以评估其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 1.1评分和肿瘤体积减少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Recist 1.1评分和肿瘤体积减少率与转化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用ROC曲线确定鉴别转化治疗有效与否的体积减少率的界定值,并制定新的分级标准。结果根据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转阴情况,36例患者转化治疗成功15例,转化治疗失败21例。转化治疗成功组和转化治疗失败组患者的平均肿瘤体积减少率分别为44.38%±37.86%和-54.96%±15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Recist 1.1评分与转化治疗结果呈中度相关(R=0.540,P=0.001),肿瘤体积减少率与转化治疗结果呈强相关(R=0.657,P<0.001)。以肿瘤体积减少率26.27%作为评价转化治疗的有效阀值时,其ROC曲线下的AUC最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及85.7%。结论MSCT测量Recist 1.1评分和肿瘤体积减少率均可以评估P0CY1胃癌患者的转化治疗疗效,并且CT肿瘤体积测量与转化治疗结果的相关性更强。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1(PRDX1)在胃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70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RDX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PRDX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合成针对PRDX1基因的PRDX1-siRNA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AGS,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RDX1和E-钙黏素(E-cadherin)、N-钙黏素(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RDX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1.4%,高于癌旁正常黏膜(27.1%,P<0.05)。PRDX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AGS细胞中PRDX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216±0.445和1.212±0.136,均高于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1(分别为0.342±0.041和0.328±0.038,均P<0.05)。PRDX1-siRNA转染后,AGS细胞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均P<0.05),LV-PRDX1-siRNA组穿膜细胞数为(112.00±17.98)个,细胞迁移率为(50.87±9.79)%,低于阴性对照组[(192.50±22.02)个、(83.03±8.67)%,均P<0.05]和空白对照组[(193.83±22.40)个、(82.40±7.21)%,均P<0.05]。LV-PRDX1-siRNA组AGS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claud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而E-cadherin表达增高(均P<0.05)。结论PRDX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胃癌细胞的EMT促进了胃癌的进展。

  • 标签: 胃肿瘤 过氧化物酶1 上皮间充质转化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LN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NM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行胃癌根治术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GC发生LNM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建立EGC的LNM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并收集133例EGC病例进行外部验证该模型。结果本组EGC患者的LNM率为13.3%(32/427),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LNM率分别为1.3%(3/237)、15.3%(29/1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溃疡型、未分化型、浸润黏膜下层、有神经受侵及有脉管侵犯的EGC患者的LNM率均较高(χ2=3.408、16.379、4.808、29.804、25.305、47.120,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溃疡型、肿瘤直径>2 cm、浸润黏膜下层、存在神经受侵及脉管侵袭是发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26、2.924、11.824、13.047、7.756,均P<0.05)。预测模型P=e^x/(1+e^x),x=-4.792-1.122大体类型+1.073肿瘤大小+2.470浸润深度+2.569神经受侵+2.048脉管侵犯,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最佳界值为0.094、灵敏度为72.70%、特异度为77.20%。外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值为0.840。预测模型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35%、68.96%。结论溃疡型、肿瘤直径>2 cm、浸润黏膜下层、有血管癌栓及神经侵袭是EG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在术前预测EGC的LNM。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结节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新的TNM分期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ane library上检索了从数据库建立以来至2021年6月的所有相关文献。审查和筛选出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应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的风险比。应用Stata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包括19 996例胃癌患者。合并的总体生存率风险比为1.487(95%置信区间:1.379~1.595),无异质性和发表偏倚;合并的无复发风险比为1.625(95%置信区间:1.332~1.917),无异质性;合并的无疾病风险比为1.463(95%置信区间:1.292~1.633),无异质性。结论癌结节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纳入胃癌TNM分期中的N分期较为合理。

  • 标签: 胃癌 癌结节 预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的生物学行为、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355例GE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生物学特征、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55例患者中,男228例,女127例,年龄(58.3±10.7)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胃(171例),其次为胰腺(57例)、结直肠(50例)、食管(27例)、十二指肠及空肠(20例)、肝脏(15例)、阑尾(8例)、胆囊及胆管(7例)。无功能性GEP-NENs初次就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88例)、腹胀(77例)、进食哽噎(66例)。29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消化内镜手术45例,开腹、腔镜手术250例。分级为G1 80例,G2 45例,G3 20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1年生存率为80.1%,3年生存率为59.8%,5年生存率为57.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手术方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TNM分期、病理分级、脉管瘤栓、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术前淋巴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总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手术方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TNM分期、病理分级、脉管瘤栓、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GEP-NEN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掌握GEP-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根据其预后影响因素规范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P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56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cT3/4N0/+M0)接受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本组569例患者全部完成新辅助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59例(10.4%)患者发生P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10.091,P=0.001)、病理类型(χ2=4.110,P=0.043)、Borrmann分型(χ2=91.941,P=0.001)及治疗前cT分期(χ2=7.980,P=0.005)均与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PD后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较未发生PD患者的缩短,发生局部PD的患者选择二线治疗或手术切除对生存影响并无差异。结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影响因素;PD患者的预后差。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辅助治疗 病理学,临床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