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脑转移瘤治疗技术HyperArc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技术在剂量学参数及计划复杂性方面差异。方法选取26例脑转移瘤患者,处方为9 Gy 3次、6 Gy 5次,分别采用HyperArc (HA)、共面(Cop)及非共面(Non-cop) VMAT技术进行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靶区(PTV) RTOG适形指数(RTOG CI)、Paddick CI、均匀性指数(HI)、梯度指数(GI),脑干Dmax以及Brain-PTV的V2Gy-V26Gy。此外,对机器跳数以及计划复杂性参数(包括MCSv和ALPO)进行比较。结果为了防止治疗时脱靶,所有计划RTOG CI都>1.1。对于Paddick CI,HA计划的高于Cop和Non-cop VMAT (0.89±0.019∶0.88±0.017,P=0.001和0.89±0.019∶0.87±0.036,P=0.003)。对于GI,HA计划的跌落最快(3.35±0.64),其次为Non-cop VMAT (3.70±0.80),最差为Cop VMAT (4.90±1.85)。对于脑干Dmax,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计划[(604.14±531.61) cGy∶(682.75±558.22) cGy),P<0.05]。对于V12Gy和V24Gy,HA计划都低于VMAT计划(均P<0.05)。对于机器跳数,HA计划低于Non-cop VMAT、Cop VMAT计划(2 872.60±566.93∶3 771.28±1 022.38、2 872.60±566.93∶4 494.08±1 323.09,均P<0.05)。计划复杂性方面,Cop VMAT计划的MCSv最低,即复杂度最高(P<0.05);HA计划的ALPO较Non-cop更高,即HA计划复杂度较低(P<0.05)。结论对于脑转移瘤治疗,HyperArc较VMAT技术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和剂量跌落,对脑干及正常脑组织保护更好,且计划复杂性也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中国Takotsubo综合征(TT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与欧美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方法该研究为病例汇总分析。以“应激性心肌病”“心尖气球样变综合征”“心碎综合征”“Takotsubo综合征”“Takotsubo syndrome”“stress cardiomyopathy”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0至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剔除非病例报道、诊断错误、信息不全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 294篇,其中128篇文献报道了163例中国病例,1 166篇文献报道了1 256例欧美病例。提取纳入病例的人口学、诱因、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及预后等信息,分析中国TT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与欧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纳入163例中国TTS患者,1 256例欧美患者。中国TTS患者的年龄为(59.6±16.9)岁,与欧美患者的(59.7±17.4)岁相当(P=0.90),女性患者的比例则低于欧美[128例(78.5%)比1 073(85.4%),P=0.02]。中国TTS患者的诱因以精神应激为主[79例(48.5%)],躯体应激者71例(43.6%),13例(7.9%)患者无明显诱因。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精神应激比例较高,而躯体应激和无诱因者比例较低(P均<0.05)。中国TTS患者的主要症状依次为胸痛[86例(52.8%)]、胸闷[57例(35.0%)]、气促[54例(33.1%)]、头晕[26例(16.0%)]、出汗[25例(15.3%)]、心悸[20例(12.3%)]、晕厥[15例(9.2%)]、腹痛/腹泻[14例(8.6%)]、低血压[12例(7.4%)]和乏力[2例(1.2%)]。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胸闷、头晕、出汗、心悸、腹痛/腹泻的比率较高,而低血压的比率较低(P均<0.05)。中国TTS患者心电图表现以心肌缺血样改变为主,包括ST段抬高104例(63.8%)、T波倒置75例(46.0%)和ST段压低14例(8.6%)。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ST段抬高、T波倒置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率较高(P均<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中国TTS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尖部运动障碍[97例(59.5%)]、心尖/左心室球囊样扩张[59例(36.2%)]。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心尖/左心室球囊样扩张、心尖部运动障碍、二尖瓣反流的比率较高,而其他部位运动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比率较低(P均<0.05)。左心室造影示中国TTS患者心尖部运动障碍比率高于欧美(P<0.01),而心尖/左心室球囊样扩张的比率相近(P>0.05)。冠状动脉造影示中国TTS患者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50%者142例(87.1%),与欧美相当(P>0.05)。中国TTS患者以典型者为主[157例(96.3%)],其次为双室型[5例(3.1%)]、倒置型[1例(0.6%)];典型患者的比率高于欧美,而倒置型、室中型的比率较低(P均<0.01)。中国TTS患者的常用治疗药物依次为β受体阻滞剂[67例(41.1%)]、抗血小板药[61例(37.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59例(36.2%)]、抗凝药[44例(27.0%)]和利尿剂[32例(19.6%)]。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调脂药、利尿剂、硝酸盐类药物的比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氧疗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率相近(P均>0.05)。中国TTS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5.5%(9/163),平均随访1年,期间复发率为3.7%(6/163),无死亡事件发生,与欧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国TTS患者中中老年女性占比较高,大部分患者有精神或躯体应激,以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主,有一定的院内死亡率和复发率。相对于欧美患者,中国TTS患者有其特殊性。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检索语种为英文。收集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包括: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由2位研究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1 578例孕产妇,其中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794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784例。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相比,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孕产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升高(P<0.05),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瘙痒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1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但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及其参考范围。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无需正压通气、无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均在出生>24 h且7 d内测量并计算Tei指数,部分新生儿在第1次测量1~2周后复查。根据胎龄分为<32周组、32~36周组、≥37周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组、1 500~2 499 g组、≥2 500 g组,根据测量日龄分为1~7 d组、>7 d组。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分析日龄1~7 d新生儿Tei指数参考范围。结果最终纳入128例。<32周42例、32~36周43例、≥37周43例;<1 500 g 42例、1 500~2 499 g 42例、≥2 500 g 44例;早产儿>7 d复查63例,足月儿>7 d复查31例。日龄1~7 d时,≥37周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小于32~36周组和<32周组(左心室:0.382±0.069比0.431±0.069、0.439±0.060,右心室:0.373±0.038比0.431±0.035、0.452±0.064),32~36周组右心室Tei指数小于<3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36周组与<32周组左心室Te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2 500 g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小于1 500~2 499 g组和<1 500 g组(左心室:0.385±0.069比0.434±0.067、0.434±0.064,右心室:0.376±0.039比0.431±0.043、0.450±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500~2 499 g组与<1 500 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7 d时左右心室Tei指数与1~7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1~7 d时新生儿Tei指数参考范围均随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足月儿和出生体重≥2 500 g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明显小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日龄1~7 d时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参考范围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成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婴幼儿腹腔镜手术不同方法肺复张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70例,年龄1~6岁,体重10~24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2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PEEP递增法肺复张组(PV组)和控制性肺膨胀法肺复张组(RM组)。患儿气管插管后行压力控制模式通气,分别于气腹后20 min、气腹结束即刻和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前行肺复张。PV组逐渐递增PEEP,气道压力上限35 mmHg,增加5 cmH2O,通气30 s,再次增加至15 cmH2O,通气30 s,调整为原参数继续通气,直至下次肺复张。RM组改为手控模式通气,调节压力阀为30 cmH2O,快速充氧将压力上升到最大,手动挤压呼吸气囊使气道压力达到30~35 mmHg,持续30 s后调整为原通气参数继续通气,直至下次肺复张。于气管插管后5 min(T1)、气腹20 min(T2)、气腹结束即刻(T3)和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前(T4)记录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计算动态肺顺应性;于T2和T4时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PaCO2,计算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分别于气管插管前(T0)、T4和入PACU 20 min时(T5)时行肺超声评分。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PACU期间低氧血症和术后3 d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M组相比,PV组T2,3时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降低,T2~4时动态肺顺应性升高,T2和T4时PaO2和氧合指数升高,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降低,T4和T5时肺超声评分降低,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结论婴幼儿腹腔镜手术采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的效果优于控制性肺膨胀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潘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对照组38例患者接受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接受潘托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情况、根除HP情况、hs-CRP、血沉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2周末及6周末的临床症状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有差异(Z=﹣2.207,P=0.027)。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血沉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血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比较差异(P>0.05)。结论潘托拉唑较奥美拉唑更能消除消化性溃疡症状表现,提高根除HP率,减少机体炎症反应,且不良事件少,值得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