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60例骨科患者,按照随机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数量为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试验组患者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VAS得分在术后1天、2天和3天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5%,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的12.5%(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中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明显降低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发生,这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并发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临床分析。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86眼,时间为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玻璃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裂孔的发生率,发生的部位以及相关数据,治疗的主要方法以及患者视网膜的复位率。结果:80例患者进行86眼手术的过程中有7眼出现了12个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为8.14%,周边裂孔的发生率为6.98%;后极部裂孔为1.16%,11个周边孔裂均在巩膜切口周围,主要在手术操作的一侧;大部分裂孔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所有裂孔均全部复位,复位率为100.00%。结论:由此可见,医源性视网膜裂孔作为进行玻璃体手术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在周边出现裂孔的机率最高,考虑与巩膜切口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肺分流-分期手术对肺动脉发育不良型法洛四联症(TOF)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完成949例3岁以下TOF矫治手术,男546例,女403例;平均年龄13个月,平均体质量9.4 kg。一期矫治手术853例(根治手术组),体肺分流手术96例(体肺分流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性别、年龄、体质量、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术前临床症状;术前和术后主肺动脉直径、McGoon比值、NAKATA指数、肺动脉环Z值、左心室舒张期末径等指标。结果全组患儿术后早期死亡28例(3.0%),根治手术组死亡比例(2.9%)与体肺分流组(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肺分流组患儿手术年龄[(0.95±0.56)岁对(1.09±0.59)岁]和体质量[(8.6±1.8)kg对(9.5±2.1)kg]均明显低于根治手术组;体肺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更易出现缺氧发作等临床症状(30.2%对19.7%);且SPO2体肺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显著降低(0.75±0.09对0.85±0.09)。体肺分流组患儿较根治手术组肺动脉发育更差,体肺分流组McGoon比值(1.4±0.3对1.9±0.5)、Nakata指数[(124±43)mm2/m2)对(222±88)mm2/m2]和肺动脉环Z值(-4.3±2.6对-2.3±2.1)均显著低于根治手术组。但是体肺分流组较根治手术组在术后呼吸机辅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体肺分流术前相比较,分流术后SPO2由术前的0.75上升至0.83;主肺动脉直径由6.4 mm增至9.2 mm,McGoon比值由1.42增至1.83,Nakata指数由126.4 mm2/m2增至212.6 mm2/m2,肺动脉瓣环Z值由术前-4.3增至-2.4;分流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径也由术前的21.2 mm增至24.5 mm。结论对缺氧症状明显、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小婴儿,体肺分流-分期手术安全、有效,不增加手术死亡。体肺分流可以显著改善氧和,提高根治手术年龄;还可以显著促进肺动脉及左心室的发育,降低跨环率。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使用数字化种植导板的效果和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102名,使用随机双盲法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51名患者。常规组使用无种植导板的方式进行种植修复,研究组使用数字化种植导板的方式进行口腔种植,对两组的设计和种植位置以及并发症等内容进行对比。 结果 研究组的设计和种植位置优于常规组;研究组的发生率为3.92%,常规组的发生率为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种植导板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以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和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颅脑CTA检查的7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数据重建生成的120 kVp混合迭代传统能量图(常规组)与50 keV光谱虚拟单能量图(试验组)进行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内容包括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脑实质的CT值和标准差。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按照5分法完成,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结果试验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脑实质的CT值、SNR和CNR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名医师对试验组的主观评分均为5(5,5)分,对常规组的主观评分均为4(4,4)分,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4和0.84。试验组主观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5,P<0.001)。结论在颅脑CTA检查中,使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SNR和CNR,优化图像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输液患者中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及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在我院行门诊输液治疗的 94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行常规护理为普通组( n=47),一组行全程护理管理及健康教育为实践组( n=47),比较两组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率。 结果 实践组疾病知识( 9.47±0.58)、输液知识( 9.33±0.64)、生活习惯评分( 8.97±1.02)均高于普通组,护理满意率( 95.74%)高于普通组( 80.85%),差异性显著( P<0.05)。 结论 将全程护理管理和健康教育应用于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中,能提高患者疾病及输液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更高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疼痛管理培训对肿瘤内科护士癌痛知识与态度的影响。方法该院于2016年6月—2017年8月对肿瘤内科护士实施疼痛管理培训,科室共有护士20名,就WHO三阶梯镇痛方案、药物镇痛方法、癌痛评估、肿瘤疼痛基础知识以及安抚与交流技巧等方面对护士进行培训,采用该院自制的癌痛知识了解度与应用度评量表评价护士对癌症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应用程度,并使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量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后护士对WHO三阶梯镇痛方案的掌握度评分为(92.3±2.5)分,对非药物镇痛方法的掌握度评分为(93.2±1.6)分,对肿瘤疼痛基础知识的掌握度评分为(94.5±1.7)分,对癌痛评估方法的掌握度评分为(90.8±4.7)分,对安抚与交流技巧的掌握度评分为(95.2±1.7)分,各项数据均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士对上述疼痛管理的应用度评分均在90分以上,各项数据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管理培训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32例),培训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38例),两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管理培训可有效提高肿瘤内科护士对癌痛知识的认知度,并提升护士对癌痛护士的态度,促进其积极采取疼痛护理措施,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