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胎儿及新生免疫溶血疾病是由母体IgG型同种免疫性红细胞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作用于表达抗体对应抗原的胎儿红细胞,以胎儿及新生溶血为主要病理过程,以贫血和新生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围产期常见疾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胎儿及新生免疫溶血疾病的病理生理、红细胞同种免疫性抗体与胎儿及新生免疫溶血疾病的临床相关性、妊娠同种免疫的实验室检测,以及胎儿及新生免疫溶血疾病高危病例的临床评估、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幼红细胞增多症,胎儿 Rh同种免疫 免疫球蛋白G 同种抗体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抗-Dia引起的胎儿及新生免疫溶血疾病(hemolytic disease of fetus and newborn, HDFN)新生的诊治过程。患儿生后3 h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转入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治疗。患儿生后5、9 h血红蛋白分别为82和76 g/L,总胆红素分别为243.2和309.8 μmol/L。生后12 h,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标本,进行HDFN的免疫血液学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及其父亲血型为A型、RhDCCee,母亲为A型、RhDCcee;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中患儿为强阳性(++++),父母均阴性;患儿血浆、红细胞放散液及其母亲血浆与抗体筛选试剂红细胞反应均阴性,但与患儿父亲红细胞反应均阳性。对患儿采用光疗、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以及选择ABO及RhD血型与患儿相同,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进行紧急换血治疗后,效果良好。换血治疗后,用患儿换血前的血浆、红细胞放散液及其母亲血浆与抗体鉴定谱细胞反应,均检出了IgG抗-Dia。鉴定患儿及其父母Dia血型,患儿及其父亲为阳性,母亲为阴性。因此患儿被诊断为抗-Dia引起的HDFN。

  • 标签: 幼红细胞增多症,胎儿 婴儿,新生 血型抗原 胎儿及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胎儿及新生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nd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NAIT)是因孕妇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进入胎儿体内致敏胎儿血小板后,使致敏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导致患儿血小板减少,严重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甚至胎死宫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妊娠相关血小板同种免疫机制、FNAIT的血小板破坏机制、抗血管生成作用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抗-GPIbα与流产的相关性,以及FNAIT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基因变异致Simpson-Golabi- Behmel 综合征(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科收治的1例SGBS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Simpson-Golabi-Behmel 综合征Ⅰ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 type Ⅰ”“GPC3”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GPC3基因变异致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本例患儿男性,4 h,因“腹胀1 h”入院,主要表现为异常面部特征(大头、面容粗陋、鼻梁宽、大嘴、舌有中央纵沟)、巨体、多余的乳头、尿道下裂;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位于X染色体的GPC3基因存在c.720delC移码变异,患儿为半合子,母亲该位点杂合变异,为未曾报道过的变异,确诊SGBSⅠ型。随访发现患儿存在过度生长、合并神经母细胞瘤及运动发育迟缓。文献检索共收集31篇文献包括本例共93例患者,其中男89例(95.7%),女4例(4.3%);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异常、出生前/后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多合并语言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和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且易罹患胚胎性肿瘤;合并肿瘤11例(11.8%);宫内终止21例,余72例娩出者中存活63例、死亡9例。提供具体基因变异类型有80例,其中无义变异25例(31.2%),DNA片段缺失21例(26.2%),移码变异16例(20.0%),片段重复8例(10.0%),错义变异5例(6.2%),剪接突变5例(6.2%)。结论SGBSⅠ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表型谱广,生后有颅面异常、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时需高度怀疑本病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并长期随访,尤其是对肿瘤的监测。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巨人症 心脏缺损,先天性 智力障碍 遗传性疾病,X连锁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类 变异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捏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新生高胆红素血症(N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NH患儿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予小儿捏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对比2组疗效、胎便排空时间与大便次数、经皮胆红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胎便排空时间较对照组短,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治疗3d、治疗5d经皮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5d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小儿捏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NH效果较好,可促使排便排空,增加排便次数,降低经皮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

  • 标签: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小儿捏脊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重度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检测其基因突变。方法收集患者及其父母资料和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患儿致病基因,随后采用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患者KRT5基因第7号外显子第1 429位碱基发生G→A(c.1429G>A)杂合突变,导致KRT5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第477位谷氨酸转换成赖氨酸(p.Glu477Lys),其父母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例重度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存在KRT5基因c.1429G>A(p.Glu477Lys)致病突变,属新生突变。

  • 标签: 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DNA突变分析 角蛋白5 KRT5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