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垃圾分类处理虽已倡导若干年,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高校内,垃圾分类落实不到位,垃圾“一桶扔”现象随处可见,影响校园形象,污染校园环境。因此建立校园垃圾回收站不仅可以深入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工作,提高校园垃圾分类投放的质量,还可以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优化垃圾处理,推进垃圾资源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垃圾分类;校园垃圾回收站;校园环境 一、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增长,我们不断地用“文明”的方式增加大自然的负荷。校园内的垃圾具有生产量大、不同教学区域垃圾种类不同、各个寝室内垃圾种类繁多等特点。大学校园普遍面积较大,进行垃圾分类不仅需要靠大学生本身,更加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垃圾回收站来进行垃圾处理,使垃圾处理更加专业化、制度化、资源化。 二、校园垃圾回收站建立的意义 1.垃圾分类回收站的建立能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在高校进行垃圾分类有利于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对环境带来的改变,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变对垃圾分类的错误看法,使他们更加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家都应该为改善校园环境环境而努力。 2.垃圾分类回收站建立有利于优化垃圾处理,促进校园环境治理 高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高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不仅有利于师生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卫生习惯,更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治理。 3.垃圾分类回收站建立能提高综合利用率,推进垃圾资源化进程 在校园内,单纯的进行垃圾分类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其实其中还有一部分的垃圾可以进行回收,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所有建立校园回收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自觉性,美化校园,还会给校园带来经济效益。 三、当今校园内垃圾分类现状及回收站建立的可行性 1.当今各高校垃圾分类现状 1.1当代大学生对垃圾分类概念较为模糊。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垃圾分类方面知识的教学和校园垃圾分类的宣传落实程度都还不够到位,我们通过调查六百多个同学,得知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对于垃圾分类细则是十分模糊的,他们根本就不能清楚地区分干湿垃圾,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1.2大部分高校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有欠缺。 各个高校并没有对学生垃圾分类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各学校职能部门规划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们对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 1.3校园垃圾品种繁多、更新换代快、数量庞大。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同学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网购早已成了校园内靓丽的风景线,衣物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学校没有正规的回收处理,大量的废旧衣物无法得到落实,大部分衣物只能如废旧垃圾一起处理,造成资源浪费。 1.4校园垃圾回收站的建立受到部分职能部门的支持。 目前各高校内勤工俭学学生较多,但是学校能提供给勤工俭学的学生的职位有限,通过调查发现建立校园垃圾回收站受到绝大部分勤工俭学的学生支持,建立校园垃圾回收站可以提供大量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既能够解决学生助学问题,也能够帮助学校职能部门对校园环境进行有效管理。 1.5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监督尚有欠缺 续国家对垃圾分类政策颁布后,各高校虽然也有所行动,但目前校园垃圾回收效果仍不明显,学校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尚不健全未对师生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进行强制性指导与教育,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专业的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监督。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绞痛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该类患者临床特点加以分析,并探讨有效治疗对策。结果结合分析可知情绪过于激动、劳累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肥胖等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在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下,本组患者中存在显效3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7.5%(39/40)。经随访可知,本组患者在2018年6月2例出现脑卒中,1例死亡。结论心脏病诱发因素较多,且存在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将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必须结合临床特点,给予针对性治疗,将病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性降至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和相应影响因素等。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时段纳入输血治疗患者700例,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影响因素、临床特征等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在输血患者中,有4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且发生概率为6.57%。其中过敏反应人员占比为69.57%(32/4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人员占比为30.43%(14/46)。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有效处理,护理人员处理后输血反应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史、年龄、过敏史存在直接关系。结论:输血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对输血指征进行严格把控,防止出现不必要输血情况。针对输注机采血小板的群体,在输血时,为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合理使用过滤器将白细胞滤除。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的发病人群特点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研究对象:本院100例小儿肺炎患者,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分组方式: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两组,参照组(行常规管理)和研究组(行综合预防控制),各50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肺结核患者发病年龄较高,并发症较多,包括呼吸衰竭、慢阻肺、肺癌、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等,两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控制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应了解肺结核患者发病特点,开展科学预防控制,减少疾病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血管炎肾脏病理特点及多系统的临床表现。方法对我科1998-2014年16年内确诊的152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肾脏病理特点及临床主要受累脏器。152例原发性小血管炎,其中男88例,女64例;年龄21岁~70岁,平均(52±10)岁;病程1~26周;65例行肾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PR3-ANCA、MPO-ANCA、Anti-GBM三种抗原,肾脏病理行光镜(HE、PAS、PASM、Masson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结果152例中肾脏受累120例(120/152)78.6%,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肾脏体积增大、血肌酐升高,65例行肾活检病例中,新月体形成(52/65)80.0%、肾小球节段性毛细血管袢纤维素样坏死(9/65)13.8%、肾小球外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12/65)18.4%、肾间质炎症(38/65)58.5%、肉芽肿样变(2/65)3.1%;肾外表现中发热(74/152)48.7%,乏力(108/152)71.1%,皮疹(21/152)13.8%,关节痛(32/152)21.1%,咳血(30/152)19.7%,肺部阴影(54/152)35.7%,眼耳鼻喉受累(1/152)0.6%,神经受累(11/152)7.2%,肌肉酸痛(11/152)7.2%,消化道受累(54/152)35.5%,体重下降(57/152)37.5%,轻中度贫血(140/152)92.1%,血沉增快(152/152)100.0%,类风湿因子阳性(92/152)63.2%,C反应蛋白增高(142/152)93.4%,ANCA阳性(141/152)92.9%,Anti-GBM阳性(1/152)7.1%,抗-MPO阳性(17/152)11.2%,抗RPO阳性(14/152)9.2%,抗ANCA与抗-MPO、抗RP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64/152)42.1%。结论原发性小血管炎是指以小血管壁炎症和(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活检可见小血管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新月体多见,临床易损害多系统,肾脏、肺、消化道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临床并不少见,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漏诊、误诊较多,多系统损害较重,预后较差,ANCA检测、及早肾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