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G组)。E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两侧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3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5 min,镇痛至术后24 h,维持静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补救镇痛。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患者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和术后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对象,需通过随机数字编号法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经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男女比例1∶1,年龄42~69岁,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探究了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患者在围术期护理中,采用快速康复护理理念有着怎样的优势。方法: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将我院接治的60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常规组使用普通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围术期护理中使用快速康复护理理念,观察两组患者拔除胃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拔除胃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早于常规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于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采用快速康复护理理念实施具体护理有着明显的优势,患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护理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后对性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2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叮嘱护理,观察组36例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性生活质量(性生活频率、性生活满意度、阴道干涩、性交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显示患者的情绪稳定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55.56%,上述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采用延续患者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性生活质量与稳定了心理情绪,推进患者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术侧肺间断机械通气在肺叶楔形切除术中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肺叶楔形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接受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护理)和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分析对比实验数据。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更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 研究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疗效 。方法: 本次选择了我院在 2019 年 5 月至 2019 年 11 月收入与治疗的 80 例 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者随机与平均分配了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 40 例患者。针对两组患者实施了不同的治疗方式 , 对照组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观察组应用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 患者。 通过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血清 CA125 情况、两组术后 6 个月的妊娠率情况,得出治疗结论。 结果 ① : 观察组患者的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 97.50% ;对 组患者的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 80.00% 。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② 观察组患者的 并发症发病率为 2.50% ;对 组患者的 并发症发病率为 12.50% 。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③ 观察组的血清下降程度高于 对照组。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④ 观察组的 妊娠率 高于 对照组。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 模式值得广泛推广,以便提高不孕症治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的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患儿的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HB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行肺转移瘤切除术HB患儿的预后。结果48例均诊断HB伴有肺转移,其中单独伴有肺转移者30例,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影响预后高危因素者18例。48例均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43例肺部肿瘤完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25例第1次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出现复发(25/48,52.1%),2例疾病进展。患儿中位随访45.5个月,48例行肺部转移瘤切除术患儿的生存时间(83.59±7.01)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8.0%。单纯肺转移组和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组的生存时间和3年总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95.89±8.19)个月比(58.95±9.40)个月;79.4%比50.0%;χ2=4.849,P=0.028)]。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有复发或进展组及无复发或进展组的生存时间及3年总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6.84±7.22)个月比(112.48±7.08)个月;55.6%比90.5%;χ2=11.03,P= 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肺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的HB患儿发生死亡的风险是仅伴有肺转移患儿的3.424倍(RR=3.424,95%CI:1.264-9.275)。结论肺部转移瘤切除术后患儿的总体预后不良,术后复发比例高;肺部转移同时伴有其他高危因素是影响肺部肿瘤切除术HB组患儿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亚催眠剂量丙泊酚预防腹腔镜子宫全切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选择 ASAⅠ-Ⅱ级、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全切手术患者 180例,随机分为托烷司琼组( T组)、丙泊酚组( P组)、生理盐水组( C组)各 60例。观察各组术后 24小时内恶心呕吐分级、和术后 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血压情况。结果 托烷司琼组、丙泊酚组术后 24小时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 P均 <0.05)。丙泊酚组 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其他两组( P均 <0.05),丙泊酚组血压低于其他两组( P均 <0.05)。结论 亚催眠剂量丙泊酚对于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较好预防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用于尿道结石的价值。方法:2019年7月-2021年6月本科接诊尿道结石病患82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对照组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对比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针对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2.44%,比对照组19.51%低,P<0.05。针对总有效率,研究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气囊辅助小肠镜(BAE)下狭窄切开术(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诊断为空回肠良性狭窄,且因无药物治疗机会或药物治疗无效行BAE下深部小肠EST和(或)外科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其中21例行EST治疗(EST组),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组)。分析患者的病因、随访时间,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男性比例和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EST后小肠镜镜身可通过的狭窄数占所有接受治疗的狭窄总数的百分比)、并发症(包括穿孔和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症状缓解率(完全缓解患者数与部分缓解患者数之和占患者总数的百分比)、累积无症状(行EST或外科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仍未出现梗阻相关症状)生存率和累积无手术生存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Kaplan-Meier法。结果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狭窄的主要病因均为克罗恩病[分别占71.4%(15/21)和60.0%(12/20)],中位随访时间(范围)分别为12个月(6~46个月)和45个月(14~73个月)。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57.1%(12/21)比65.0%(13/20)、(45.2±17.4)岁比(43.1±20.3)岁、95.3%(41/43)比100.0%(30/30)、26.9%(7/26)比10.0%(2/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因EST并发穿孔而手术的患者占9.5%(2/21),EST治疗后未再手术者占76.2%(16/21),EST组中位无症状生存时间为13.3个月。EST组与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缓解率比较[17/19比10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治疗后6个月和1年症状缓解率均低于手术组同期[15/19比100.0%(20/20)、8/11比100.0%(2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7、0.037)。EST组和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累积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分别为66.0%比90.0%、61.0%比85.0%、54.0%比80.0%),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两组无症状生存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分别为90.0%、81.0%、73.0%,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均为100.0%。结论BAE下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技术上可行、安全性较好,短期内能有效缓解临床梗阻症状,避免或推迟外科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胃肠道重建术式后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3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就诊,既往有胃肠道重建手术史且行ERCP操作的患者临床资料,108例患者共进行141次ERCP操作。根据胃肠道重建手术方式分为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组(33例次)、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组(74例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32例次)、Whipple术后组(2例次),分别记录到达十二指肠乳头/胆肠吻合处的成功率、胆管插管的成功率、临床成功率、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操作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对胃肠道重建后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的发生率增加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在141次胃肠道重建术后ERCP操作中,到达十二指肠乳头/胆肠吻合处的成功率为89.4%(126/141),胆管插管成功率85.7%(108/126),临床成功率为75.2%(106/141),操作时间为(38.5±23.5) min。一旦完成胆管插管操作,后续治疗的成功率明显增加,高达98.1%(106/108)。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组、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组、Roux-en-Y吻合术后组、Whipple术后组到达十二指肠乳头/胆肠吻合处的成功率分别为100.0% (33/33)、87.8%(65/74)、84.4%(27/32)、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各组操作时间分别为(27.5±16.2) min、(40.6±23.2) min、(43.8±27.5) min和(59.5±12.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而胆管插管的成功率及后续治疗操作的成功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P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20/141),其中PEP发生率为12.7%(18/141)、出血发生率为1.4%(2/141)。操作时间>30 min (P=0.024,OR=0.356,95%CI:0.152~1.278)为胃肠道重建术后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肠道重建术后患者行ERCP操作是安全可行的,但在技术上极具挑战性。内镜医师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选择最佳诊疗方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典型阑尾杯状细胞腺癌(GC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诊断的2例阑尾GC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均以阑尾炎症状、体征为主。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由胞质富含黏液的杯状细胞和神经内分泌样细胞呈巢团状或微腺样排列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杯状细胞表达癌胚抗原、CK20、CK7 (1例不表达);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Syn、CD56、CgA。肿瘤细胞MLH1、MSH2、MSH6、PMS2蛋白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和10%,β-catenin胞核、p53均阴性。1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到TP53基因缺失。2例均行单纯阑尾切除术,随诊13和17个月无复发。结论阑尾GCA诊断依赖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TP53缺失对阑尾GCA发生、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阑尾炎手术护理中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次研究将选取 2015 年 9 月 ~2017 年 9 月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 80 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 40 例,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佳显著,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中非常满意 22 例、满意 16 例、不满意 2 例,总满意度为 95.00% ;对照组中非常满意 20 例、满意 10 例、不满意为 10 例,总满意度 75.00% ,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到阑尾炎手术患者中可加快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