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对7岁以下的110 499名儿童体格生长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为参照,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标准第3百分位判定为生长迟缓,位于第3~10百分位判定为身高偏矮。检出率按性别、地区、年龄等分组,组间生长迟缓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九市7岁以下儿童应调查113 084名,实际调查110 499名,调查率97.7%。生长迟缓总检出率为1.9%(2 141/110 499);城区低于郊区[1.6%(904/55 524)比2.3%(1 237/54 975),χ2=56.246,P<0.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 121/57 921)比1.9%(1 020/52 578),χ2=0.003,P=0.965];生长迟缓检出率在0~<3岁随年龄略下降[从0~<1岁组1.8%(312/17 080)至2~<3岁组1.2%(168/13 740)],之后略提高,6~<7岁为2.2%(240/11 073)。不同地区比较,南片高于北、中片[城区3.3%(557/16 664)比0.9%(193/20 374)、0.8%(154/18 486),郊区4.7%(769/16 276)比1.1%(241/21 924)、1.4%(227/16 775),χ2=437.736、646.533,P均<0.01];而城区北、中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9,P=0.232),郊区中片略高于北片(χ2=5.130,P=0.024)。九市中广州市生长迟缓率最高(6.1%,613/10 019),各城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9.64,P<0.01)。生长迟缓程度构成显示以临界和轻度为主(78.4%,1 679/2 141),重度较少(7.2%,154/2 141)。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5 721/110 499)。结论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处于较低流行状态,且检出生长迟缓儿童多为轻度。生长迟缓检出率郊区高于城区,男女差别不明显,南片地区高于北、中片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和昆明9个城市,以社区和幼儿园为调查点,身高低于2009年中国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的7岁以下生长迟缓儿童作为病例组,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共调查2 562名儿童(病例、对照各为1 281名)。现场测量获得身高、体重,问卷方式收集家庭情况、围生期信息、饮食喂养、生活习惯及患病史等信息。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或配对χ²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 281对生长迟缓和对照儿童中男677对,女604对,3岁以下238对,3~<7岁1 043对。生长迟缓组身高、体重Z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7(-2.54,-2.08)比-0.59(-1.04,-0.10)、-1.85(-2.35,-1.38)比-0.69(-1.20,-0.21),Z=30.982、25.580,均P<0.01]。家庭相关因素中,生长迟缓组父母受教育程度、身高、体重及祖辈身高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个体相关因素中,生长迟缓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短、母孕期合并疾病、婴儿期乳类或辅食添加困难、食欲差、进食速度慢、挑食偏食、非主动进食、经常吃零食、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婴儿期经常感染疾病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父亲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身高越低生长迟缓风险越高,如父、母亲矮身材子女生长迟缓发生风险是中等身高的6.46倍(95%CI:2.73~15.30)和10.56倍(95%CI:4.92~22.69)。早产或低出生体重(OR=2.27,95%CI:1.33~3.88)、出生身长<45 cm(OR=3.56,95%CI:1.41~8.98)、婴儿期乳类或辅食添加困难(OR=2.04,95%CI:1.32~3.15)、食欲差(OR=3.20,95%CI:1.74~5.89)、进食速度慢(OR=1.85,95%CI:1.31~2.63)、食物过敏(OR=1.80,95%CI:1.02~3.16)儿童的生长迟缓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结论父母身高矮、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短、早期喂养困难、食欲差、进食速度慢、食物过敏是影响婴幼儿及儿童期生长迟缓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4~7岁儿童乳恒牙替换及其与体格生长的关系,分析恒牙发育长期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4~7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6—10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进行横断面调查,共37 973名儿童,其中男19 035名,女18 938名。6岁以下每6个月为1组,6~<7岁1岁为1组。现场检查乳牙脱落、恒牙萌出情况,测量身高、体重等,并依据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计算体格指标Z分值。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方法计算换牙年龄。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分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并利用1995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乳恒牙替换相关数据,分析恒牙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九市37 973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换牙率逐渐增加,从4.0~<4.5岁的0.6%(42/7 568)增长至5.5~<6.0岁的30.3%(2 295/7 583),6.0~<7.0岁达到74.5%(5 680/7 627)。除4.0~4.5岁组外,无论城郊男童换牙率均低于女童(P均<0.05);城区换牙率(男5.5~<6.0岁、女4.5~<5.0岁组之后)略高于郊区,如6.0~<7.0岁组男童城郊分别为74.2%(1 427/1 924)、69.2%(1 305/1 885)(χ2=11.446,P<0.01)。九市儿童换牙年龄为6.00(95%CI: 5.98~6.01)岁。换牙年龄的第3~97百分位变化范围为4.88~7.11岁。女童中位换牙年龄(5.94岁)早于男童(6.06岁);城区(5.94岁)早于郊区(6.05岁);北片(5.97岁)、中片地区(5.97岁)略早于南片地区(6.05岁)。已换牙儿童体重、身高、体质指数Z分值均高于未换牙儿童(0.35±1.17比0.03±1.13、0.32±1.00比0.03±1.02、0.23±1.16比0.04±1.13,t=20.81、21.67、12.09,P均<0.05)。与1995年相比,2015年5.0岁以后儿童换牙率明显提高,如城区男童6.0~<7.0岁组1995年为63.8%(1 146/1 796),2015年提高至74.2%(1 427/1 924)(χ2=46.748,P<0.01);中位换牙年龄2015年较1995年提前0.24岁。结论九市4~7岁儿童换牙年龄女童早于男童,城区早于郊区,北、中片早于南片地区。换牙早晚与体格生长水平有关。近20年换牙年龄存在小幅提前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制定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新生儿出生时身体比例及营养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13个城市调查出生胎龄24~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24 375名,排除了影响参照标准建立的母亲和新生儿因素。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构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百分位数(P3、P10、P25、P50、P75、P90、P97)参照值及生长曲线。将研制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数值、INTERGROWTH项目及美国相关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24 375名新生儿中早产儿12 264名(男7 042名、女5 222名),足月儿12 111名(男6 155名、女5 956名)。研制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百分位数生长参照值及生长曲线。男新生儿体重身长比在不同出生胎龄P10、P50、P90上比女新生儿高0~0.2 kg/m,男新生儿体质指数在不同出生胎龄P10、P50、P90上比女新生儿高0.1~0.3 kg/m2。体重身长比和体质指数曲线在高百分位数上、重量指数曲线在高、低百分位数上与我国1988年数值均有较大差异,如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重量指数与我国1988年数值在P90上的差值范围分别为-1.09~0.40 kg/m、-1.19~0.92 kg/m2、-0.64~0.81 kg/m3。体重身长比曲线与INTERGROWTH项目参照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P50上的差值范围-0.17~0.20 kg/m,出生胎龄≤32周时在P90上低0.02~0.40 kg/m、在P10上高0.13~0.41 kg/m。体质指数曲线与美国参照值差异较为明显,在P50上的差值范围-0.47~0.17 kg/m2,出生胎龄≥37周时在P90上低0.53~1.10 kg/m2但≤28周时高0.17~0.45 kg/m2。结论建立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不同性别的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标准化参照值,可供临床及相关科研工作参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