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二聚体和妊娠相关蛋白A和稽留流产的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的妊娠早期孕妇共121例,分为早期妊娠组(n=31),先兆流产组(n=43),稽留流产组(n=47)。分析三组妊娠8周、10周和12周的D-二聚体和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结果经检验表明三组8周、10周和12周的D-二聚体的水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早期妊娠组和先兆流产组8周、10周和12周的D-二聚体的水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稽留流产组的8周、10周和12周的D-二聚体的水平较早期妊娠组和先兆流产组的水平升高明显(P<0.05)。三组8周和10周时的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周时,稽留流产组的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较早期妊娠组和先兆流产组出现降低(P<0.05)。结论检测患者的D-二聚体和妊娠相关蛋白A能有效的提高早期稽留流产的发生情况,提高了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髋关节骨折患者高凝状态与其外周血中微粒(microparticles,MPs)水平的相关性,探讨清除MPs纠正髋关节骨折患者中高凝状态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65例我院骨科急诊收治髋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41例;年龄(75.6±9.8)岁(范围:58~9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转子间骨折38例,术前均摄X线片或行CT扫描确诊。同期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男8例,女12例;年龄(72.3±6.5)岁(范围:56~81岁)。实验及对照组均在清晨空腹下取2 ml抗凝全血,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对全血中提纯的微粒进行鉴定;全血差速离心获得无细胞血浆(cell free plasma,CFP)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中膜联蛋白-5(annexin V,AV)阳性MPs和来源于血小板AV+微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PMPs)的数量及应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酶生成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评价高凝状态程度,对与高凝状态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测定MPs水平是否为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各样本CFP在过滤去除MPs前后的凝血功能。结果电镜下MPs形态呈现囊泡状,具有完整的双层膜结构,大小在100~1 000 nm范围内,并且形态不均一,有不规则囊泡状和圆形的囊泡状的大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可以看到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外周血中MPs大小为(239.7±4.0)nm;对照组MPs分布大小为(247.7±3.3)nm,且二者MPs直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骨折患者循环AV+MPs计数的平均水平为(564±171)个/μl,PMPs平均(326±104)个/μl,正常人群AV+MPs计数的平均水平为(252±82)个/μl,PMPs平均(192±41)个/μl,两者AV+MPs,PMPs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骨折患者ACT值平均水平为(324±94)s,而正常人群ACT平均水平为(535±76)s,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PMPs、AV+MPs的水平可能是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将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V+MPs是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ACT间存在高度负相关(r=-0.822,P<0.05)。CFP测定凝血功能的结果为PT(10.8±0.46)s、APTT(30.6±1.56)s、Fib(3.08±0.36)g/L、INR(0.98±0.04)s、TT(19.3±0.62)s;而CFP滤除MPs后凝血功能PT(10.8±0.52)s、APTT(32.4±3.0)s、Fib(2.90±0.33)g/L、INR(0.99±0.05)s、TT(19.9±0.63)s,凝血功能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骨折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且AV+MPs水平是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和ACT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MPs对经典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研究骨骼肌源性微粒(skeletal muscle derived microparticles,SKMPs)及其清除蛋白Lactadherin在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外周血的变化水平及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共44例年龄(72.87±13.9)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同时期40例健康人群为无骨折组;应用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骨折组和无骨折组的凝血酶生成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评估高凝状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中SKMPs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骨折组、无骨折组外周血中MPs清除蛋白lactadherin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44例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33例(75%),转子间骨折11例(25%)。髋关节周围骨折组外周血中SKMPs浓度:175.73个/μl;骨折术后组124.28个/μl;无骨折组90.69个/μl。髋关节周围骨折组ACT为(377.5±76.2)s,骨折术后组ACT为(498.1±97.1)s,无骨折组ACT为(505.7±44.0)s;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骨折患者SKMPs计数与ACT值间存在线性关系(r=-0.52,P<0.001);骨折术后组外周静脉血中SKMPs浓度与ACT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髋关节周围骨折组lactadherin蛋白浓度:2 779.61 pg/ml;骨折术后组1 985.38 pg/ml;无骨折组1 651.19 pg/ml。Lactadherin浓度与SKMPs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结论SKMPs在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高凝状态起到一定作用;lactadherin的失代偿可能是造成髋关节骨折患者围术期高凝状态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D TableTrixTM干细胞微载体培养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并进一步评价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UC-MSCs在3D TableTrixTM体系中培养7 d后,评价细胞活力并通过细胞形态观察、三向分化以及流式细胞术进行干细胞鉴定。通过植入裸鼠皮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进一步评价3D TableTrixTM体系的生物安全性。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膝关节股骨滑车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UC-MSCs组,置于载有UC-MSCs的3D TableTrixTM(UC-MSCs组)。于术后3、6个月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Masson染色并对比观察,并依照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大体观和组织学评分对再生组织的进行定量评价。结果UC-MSCs在3D TableTrixTM体系中存活良好,培养7 d后活死染色未见明显死细胞,且在三维支架内部实现了明显增殖。将细胞消化后进行鉴定,证实细胞保持了其作为干细胞的特征。裸鼠皮下植入28 d后,见团块形成,外有纤维包膜包裹。HE染色可见3D TableTrixTM支架结构完整并有新生血管长入。在体内研究中,将3D TableTrixTM填充软骨缺损区域,经过3个月和6个月的观察,显示UC-MSCs组的软骨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且3个月及6个月的ICRS大体观评分分别为(8.50±0.58)分和(11.25±0.96)分,高于对照组(4.50±0.58)分和(8.7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3个月及6个月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11.00±2.16)分和(17.00±0.82)分,亦高于对照组的(5.25±0.50)分和(11.25±0.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TableTrixTM干细胞微载体为干细胞培养提供了理想的微环境,并可以用于软骨缺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