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用超声图像特征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急性期手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8例NEC患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根据患儿是否接受了手术治疗,将其分为手术组(21例)与非手术组(47例)。对比两组患儿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联合预测因子。对联合预测因子和单因子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联合预测因子和单因子预测NEC手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手术组腹腔积液深度为(17.9±11.0)mm,出现肠蠕动减弱18例、腹腔积液透声差14例、腹腔游离气体2例;非手术组腹腔积液深度为(3.0±5.1)mm,出现肠蠕动减弱19例、腹腔积液透声差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肠蠕动减弱、腹腔积液深度、腹腔积液透声差3个图像特征联合预测NEC手术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8,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85.1%,腹腔积液深度预测NEC手术的AUC为0.89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3.6%。结论肠道超声可评估肠蠕动、肠壁厚度及血供、腹腔积液等征象,其中肠蠕动、腹腔积液深度、腹腔积液性质3项指标联合应用对预测NEC患儿是否需要行急性期手术有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本研究收集3例小儿肠道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生长方式为小肠单发包块型、小肠结肠多发型、直肠肛管弥漫型,分别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联合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小儿肠道血管瘤表现多样,应采取个体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生物反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大便失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8例;患儿平均年龄为8.1岁,年龄范围在3.7~14.0岁;50例患儿均行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采用直肠肛管测压及Kelly's临床评分评价大便失禁的程度,评分为1~2分为重度组(39例),评分为3~4分为轻度组(11例);利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患儿进行治疗,7~10 d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进行下一疗程,同时指导患儿主动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3个疗程为一阶段进行全面评估。采用单组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儿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管静息压和直肠静息压指标。结果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4年。轻度组治疗前肛管静息压为(39.71±22.19)mmHg,治疗6个疗程后肛管静息压为(61.88±28.53)mmHg,P<0.05;重度组治疗前肛管静息压为(34.62±26.66)mmHg,治疗6个疗程后肛管静息压为(59.03±24.06)mmHg,P<0.05。轻度组治疗前肛管最大收缩压为(84.03±45.07)mmHg,重度组为(63.39±38.22)mmHg;治疗6个疗程后轻度组肛管最大收缩压为(116.72±31.88)mmHg,重度组为(95.02±31.18)mmHg。全组43例(86.00%,43/50)结束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6例(32.00%,16/50)经过3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27例(54.00%,27/50)经过3个疗程后症状好转,6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另7例(14.00%,7/50)大便失禁症状好转,有不同程度的污粪现象。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大便失禁是一种治疗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需根据患儿大便失禁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灌肠复位治疗的43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彩超引导水压灌肠组180例,X线下空气灌肠组256例。结果显示水压灌肠组的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压灌肠组肠套叠时间>48 h的复位率为92%,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肠穿孔发生。水压灌肠对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复位率高、安全性强,并且可以避免X线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