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正常人群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桡骨远端冠状位骨结构匹配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正常成人腕关节薄层CT,利用Mimics 20.0和3-Matic research软件测量桡骨远端冠状位骨结构匹配数据。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4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冠状位匹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分为匹配组及不匹配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根据X线片评估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对患者腕痛和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80例正常成年人桡骨远端冠状位骨结构匹配值45.0%±16.2%。4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获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愈合标准。术后3个月,不匹配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均较匹配组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旋前角度,不匹配组(68.82°±11.62°)较匹配组(76.91°±9.14°)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 P=0.014);DASH评分,不匹配组(15.53±2.36)分较匹配组[(13.62±2.52)分]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 P=0.013)。术后12个月,VAS评分匹配组(2.08±2.95)分小于不匹配组(2.95±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 P=0.024);两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群桡骨远端冠状位骨结构匹配约为45.0%。当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匹配程度不在正常值范围内时,腕关节可出现早期功能障碍、旋前活动受限及腕关节疼痛。

  • 标签: 桡骨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策略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经手术治疗16例新鲜肱骨鹰嘴窝以远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骨折形态呈肱骨头冠状面骨折、部分合并肱骨滑车及后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Ⅰ型9例、Ⅱ型3例、Ⅲ型4例。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单纯肱骨头冠状面骨折或合并滑车骨折骨折面较稳定患者采用外侧入路,行单枚或多枚埋头螺钉固定;肱骨头冠状面骨折合并滑车粉碎性骨折、骨折面移位明显者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后外侧锁定钢板及埋头螺钉复合内固定。术后2周观察创面、软组织恢复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复位愈合、内固定位置、骨关节炎等情况及肘关节活动范围,末次随访采用Mayo评分系统评估肘关节功能,对不同Dubberley分型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1±9.2)个月(范围:15~39个月)。术后2周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1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经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后缓解,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炎症状,将长螺钉取出并松解尺神经后症状缓解。12个月随访时均未出现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患者肘关节最大屈曲角度(120.4±11.2)°,最大背伸角度(5.5±1.9)°。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88.7±9.1)分,其中优11例、良4例、一般1例。DubberleyⅠ型患者Mayo评分为(90.1±3.7)分,Ⅱ型患者Mayo评分为(89.7±4.6)分,Ⅲ型患者Mayo评分为(84.5±5.8)分,三种分型患者Mayo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02,P>0.05)。结论根据低位肱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类型及形态采用合适手术入路、关节面解剖复位及个体化复合内固定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关键。

  • 标签: 肱骨骨折 内固定器 肱骨滑车 冠状面 低位肱骨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