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EICU/ICU危重患者镇静镇痛实施状况,为镇静镇痛规范化实施提供改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EICU/ICU内纳入年龄大于18周岁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评估镇静镇痛指征,筛选"需要镇静/镇痛治疗组",进一步收集该组患者实际镇静镇痛信息,最后比较镇静/镇痛合理性及达标情况。结果⑴最终共116家医院1 195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5家(90.5%),三乙9家(7.8%),二甲2家(1.7%)。1 195例患者中位年龄65(49,78)岁,男性769例(64.4%),女性426例(35.6%),APACHE Ⅱ评分16(10,22)分。⑵机械通气536例,已镇静未达标166例(31.0%),需镇静未实施29例(5.4%),镇静不合理占36.4%(195/536);非机械通气659例,已镇静未达标36例(5.5%),需镇静未实施35例(5.3%),镇静不合理占10.8%(71/659)。14.0%的机械通气和15.9%的非机械通气患者未使用镇静评估工具。已实施镇静的341例患者,机械通气患者达标率为40.3%(112/278),非机械通气患者达标率42.9%(27/63)。⑶清醒患者760例,已镇痛未达标133例(17.5%),需镇痛未实施24例(3.2%),镇痛不合理占20.7%(157/760);非清醒患者435例,已镇痛未达标85例(19.6%),需镇痛未实施27例(6.2%),镇痛不合理占25.7%(112/435)。17.9%的清醒患者和13.3%的非清醒患者未使用镇痛评估工具。已实施镇痛的345例患者,清醒患者达标率为25.7%(46/179),非清醒患者达标率为48.8%(81/166)。⑷73例患者(6.1%)发生谵妄,谵妄评估工具使用率为35.3%。结论本次调查范围内的EICU/ICU镇静镇痛实施状况并不理想,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镇静镇痛规范化培训,进一步规范镇静镇痛实施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和规范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的EICU和ICU,针对医生和护士开展横断面多中心调查。参照指南制定认知状况调查表,采用电子版在线方式填写,内容涉及ICU镇静镇痛治疗的主要原则和知识。结果最终共2 615名医护人员参与调查并纳入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5家(90.5%),三乙9家(7.8%),二甲2家(1.7%)。2 615名医护人员中,医生与护士比例为38.6% vs 61.4%,男女比例为31.2% vs 68.8%,职称(初/中/高级)和科室(EICU/ICU)构成比为56.9% vs 33.4% vs 9.7%和77.7% vs 22.3%。其中80.6%的调查对象所在科室具有镇静镇痛的标准流程,89.2%的调查对象对结果进行记录,评估记录间隔时间为4(1, 4)h。约80%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按照指南进行实践。但对于镇痛的原则、镇静深度的选择、谵妄的处理原则和每日唤醒等的认知尚有不足。结论本次调查范围内的大部分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能按照指南实践,但尚有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培训学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胃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与消化道症状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行初次胃镜检查者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详细登记消化道主要症状,之后2周内完成胃镜检查,将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结合作为最终胃镜诊断,根据最终胃镜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组和非主要病变(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他)组。分析消化道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消化道不同症状者胃镜检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的风险。结果共5 885例完成问卷调查,其中5 496例(93.4%)完成胃镜检查。在消化不良症状、反流症状、报警症状、其他症状和无症状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分别为12.3%(373/3 028)、12.6%(52/412)、17.9%(49/273)、9.5%(64/675)和9.2%(102/1 108),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1.2%(36/3 028)、0.7%(3/412)、7.7%(21/273)、0.7%(5/675)和0.4%(4/1 108)。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均为消化不良症状,分别占58.3%(373/640)和52.2%(36/69)。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报警症状占30.4%(21/69)。15.9%(102/64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和5.8%(4/69)的恶性肿瘤患者无消化道症状。相对于消化道无症状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者(P<0.001,OR=1.52,95%CI:1.21~1.92)、有报警症状者(P<0.001,OR=2.87,95%CI:2.02~4.08)胃镜检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的风险均明显增加。结论尽管消化不良症状和报警症状与上消化道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有一定相关性,但对上消化道主要病变的预测作用有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阶段内进入本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有效选取33例展开分析,予以随机分组,观察组为18例,对照组为15例,分别进行髓内固定治疗和髓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呈更低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运用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之治疗效果,但是髓内固定方式下的术后并发症更少,更利于患者的恢复,在临床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措施对控制流行性的作用。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8 年 6 月至 2019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84 例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通过 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对照组( 42 例,给予巴韦林治疗 )实验组( 42 例,给予头孢拉丁颗粒联合巴韦林治疗,加强预防措施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 此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 手足口病流行季,加强预防措施并采用 头孢拉丁颗粒联合巴韦林治疗能提高 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使用 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伴急性胰腺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组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间我院外科接诊的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伴急性胰腺炎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确诊后3d内施行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先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待患者的腹腔积液、血淀粉酶及体温恢复正常水平后再施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情况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计数、体温等指标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伴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先行常规保守治疗,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再施行手术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FCSEMS)和塑料支架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A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支架不同分为FCSEMS组和塑料支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次数、留置支架个数等指标。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48(34~65)岁。FCSEMS组纳入23例,塑料支架组纳入31例,手术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3%(176/179)。FCSEMS组治愈21例,缓解2例;塑料支架组治愈29例,缓解1例,失败1例,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CSEMS组支架留置时间、ERCP次数和留置支架个数中位数分别为5.9个月、2次、1个,塑料支架组分别为9.5个月、4次、8个,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CSEMS置入对于肝移植术后AS的治疗同塑料支架一样行之有效,但留置支架时间、内镜治疗次数和置入支架个数较后者减少,同时需要警惕支架移位或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