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急性期闭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眼段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眼段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 标签: 介入开通 颈内动脉眼段闭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中合并使用替罗班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中使用替罗班与未使用替罗班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等差异。结果共计纳入173例患者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替罗班组87例,替罗班组86例,替罗班组中后循环(39.08% vs 25.58%,P=0.034)、糖尿病(24.14% vs 10.47%,P=0.026)比例显著高于替罗班组,替罗班组中房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替罗班组(P<0.001),两组患者手术再通率及随访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并发症未见差异。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合并使用替罗班是相对安全的,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盐酸替罗非班 血管内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FD治疗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6例患者共337个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其中170例(66.4%)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FD释放时或释放后经静脉给予替罗班治疗(简称替罗班组);86例(33.6%)患者仅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简称常规治疗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动脉瘤的最大径、位置、形态、是否应用弹簧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所应用的支架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6例患者的337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支架,成功率为100%。FD均完全覆盖瘤颈且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术后有3.1%(8/256)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班组的发生率为1.2%(2/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7.0%(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256)的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班组的发生率为0.6%(1/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2.3%(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的mR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采用F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在传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班可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且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罗非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FD治疗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6例患者共337个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其中170例(66.4%)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FD释放时或释放后经静脉给予替罗班治疗(简称替罗班组);86例(33.6%)患者仅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简称常规治疗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动脉瘤的最大径、位置、形态、是否应用弹簧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所应用的支架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6例患者的337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支架,成功率为100%。FD均完全覆盖瘤颈且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术后有3.1%(8/256)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班组的发生率为1.2%(2/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7.0%(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256)的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班组的发生率为0.6%(1/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2.3%(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的mR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采用F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在传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班可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且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罗非班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