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共计纳入76例研究对象,均被确诊为冠心病,需行冠脉介入手术治疗。在本次研究的具体实施中,将采取“随机数字法”对患者分组,将其中38例纳入至观察组中,护理期间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另外38例患者在纳入至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情绪状态评分。结果:经本次研究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出现2例、9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6%、23.68%,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次,通过SAS、SDS评分评估了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据悉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目标式护理模式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围术期患者中,选取 80例 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目标式护理模式、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各为40例,将两组的肢体制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相互比较,评价分析两组护理方法的优劣情况。结果:对照组的肢体制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7.50%及30.00%。差异明显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护理之后,其满意度高达97.5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经统计学检验证实,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围术期中,目标式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不容怠慢,可以使患者的肢体制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得到有效控制,将不良反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而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后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RNA水平分析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7例,至少3年NAs抗病毒治疗,至少2次间隔6个月高敏检测HBV DNA小于20 IU/ml,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HBsAg、HBeAg及HBV RNA检测。根据Child-Pugh分级、HBeAg水平、HBsAg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HBV RNA水平。对资料进行秩和检验、χ2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Child-Pugh A级患者HBV RNA水平比较,B+C级患者HBV RNA水平明显升高[4.1(0,4.9)log10拷贝/ml与2.0(0,3.5)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0,P<0.05)。依据HBeAg水平不同,分为HBeAg阳性组及HBeAg阴性组,2组间HBV RNA水平定量比较[2.0(0,4.5)log10拷贝/ml与1.0(1.0,2.0)log10拷贝/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33,P<0.05)。依据HBsAg水平不同,分为HBsAg≤100 IU/ml、100<HBsAg<1 000 IU/ml及HBsAg≥1 000 IU/ml 3组,3组间HBV RNA水平定量比较[0(0,2.0)log10、2.0(0,4.6)log10与2.2(2.0,4.7)log10拷贝/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1.265,P<0.05)。纳入性别、年龄、ALT、AST、GGT、HBsAg、HBeAg进行线性回归分析,HBsAg、AST水平与HBV RNA定量相关(P<0.05)。随访1年,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60例HBV RNA可测患者中,19例(31.7%)出现不良事件;37例HBV RNA检测不到患者中,3例(8.1%)出现不良事件,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结论长期NAs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后,HBV RNA仍可检测到;Child-Pugh分级B、C级患者,HBV RNA定量水平更高;HBV RNA可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比例较高;AST、HBsAg水平可能与血清HBV RNA水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