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作者: 方杰 李军 高俊杰 张文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临床解剖实验室,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临床解剖实验室,河北 唐山 063000 ,开封济康手外科医院手外科,河南 开封 475000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静脉和桡动脉掌浅支(SPBRA)修复伴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自2014年7月至2018年3月伴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40例40指,其中采用静脉(A组)修复18例、SPBRA(B组)修复22例,均进行门诊随访收集相关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其手术时间、2-PD、患者满意度、外观、供区并发症、成活率及患指关节活动度进行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0例术后均全部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A组手术时间为(78.89±7.36)min,较B组[(97.27±9.26)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分别平均随访11.6、12.1个月,末次随访2-PD测量值分别为(7.94±1.55)mm、(6.59±1.6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功能活动度:A组,优13例,良5例;B组,优17例,良5例,优良率均为100%。患者满意度:A组,非常满意4例,满意13例,一般1例;B组,非常满意17例,满意5例;外观:A组,良16例,差2例;B组,良21例,差1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静脉和SPBRA桥接修复均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依据感觉恢复首选SPBRA;依据操作难易程度,静脉操作相对容易。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静脉皮瓣 指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吻合血管的神经营养血管穿支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手、足创面患者共112例,其中手指78例,虎口11例,手掌5例,手背6例,足部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21.0 cm×12.0 cm;均采用吻合血管的神经营养血管穿支修复。应用种类:桡侧副动脉穿支(带前臂后侧神经)30例,面积5.0 cm×2.0 cm~13.0 cm×6.0 cm;吻合血管的腓浅动脉穿支(未带腓浅神经)15例,面积2.5 cm×2.0 cm~9.0 cm×6.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带腓肠外侧神经上段)26例,面积2.5 cm×1.8 cm~7.0 cm×5.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动脉穿支(带腓肠神经中下段)41例,面积2.5 cm×1.8 cm~23.0 cm×14.0 cm,修复足部、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其中40例做CTA的观察,分别测量桡侧副动脉、腓浅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动脉的出现率和起始处血管口径。缝接神经97例,未缝接神经15例(均为腓浅动脉穿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切取腓动脉穿支(41例)、桡侧副动脉穿支(30例),两种皮穿支出现率是100%;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0.0%,穿支利用率为80.8%(21/26),有19.2%(5/26)因血管太细改为腓肠内侧浅动脉;腓浅动脉穿支出现率为90.0%,可利用率为60.0%(9/15),其中40.0%(6/15)改为腓动脉穿支。除1例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全部成活。有101例获得随访,其中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0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36.6个月。修复手部者功能优40例,良45例,可5例。缝接手部神经者78例,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未缝接手部神经者12例,感觉功能达到S3级3例、S2级9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均缝接了神经,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桡侧副动脉穿支比较臃肿,需要去脂、修薄处理,其他3种不臃肿。结论腓动脉穿支和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口径较粗,容易切取成活;腓浅动脉和腓肠外侧浅动脉因血管口径比较细,且腓浅动脉变异很大。4种神经营养血管中,桡侧副动脉穿支较臃肿。腓肠外侧神经上段、前臂后侧神经及腓肠神经中下段均有感觉神经支配,腓浅动脉穿支的伴行腓浅神经没有发出支到内,腓浅神经上段仅仅是过路神经,可以修复神经缺损,本身没有感觉。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 腓浅动脉穿支 桡侧副动脉穿支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 血管吻合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治疗腔隙性踝关节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7月—2015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修复腔隙性踝关节感染创面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6~45岁,平均35.3岁;左侧7例,右侧8例;交通伤9例,砸伤4例,挤压伤2例。5例急诊行创面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其中2例踝关节粉碎性骨折患者予外固定架固定;10例患者踝关节粉碎性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治疗,术后10~16 d皮肤软组织坏死引起缺损,行创面彻底清创+VSD治疗。15例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3 cm×5 cm~10 cm×7 cm,均于VSD治疗后择期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修复皮肤、软组织腔隙性创面。术后观察成活情况;术后3个月,通过对愈合情况、感觉、形态、温、供区瘢痕情况的评分,评价修复效果;末次随访时采用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15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1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期间感染无复发,局部无窦道形成。术后3个月修复效果评分为7~10分,外观不臃肿、质地柔软,疗效均满意。末次随访时按照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1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血管蒂恒定,携带筋膜可填塞空腔,血运好、抗感染力强、易于切取,修复腔隙性踝关节感染创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伤口感染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修复重建手术中供区的选择及其继发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8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瘢痕挛缩畸形患者62例、皮肤肿瘤患者1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20例、慢性创面患者25例,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3~89岁。根据创周条件或创面大小、形状合理设计;瘢痕畸形的整复首选供区的预扩张技术;供区周边条件的充分利用;远位修复,以次要部位替代重要部位4种修复策略在组织修复重建的同时对供区进行良好修复,其中供区采用直接缝合或周边、远位修复。本组创面大小为3.0 cm×2.0 cm~20.0 cm×18.0 cm,面积为3.5 cm×2.0 cm~25.0 cm×22.0 cm。记录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情况、供受区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22例患者创面采用上述4种修复策略共计148个进行修复,均存活良好,创面受区及供区愈合良好。随访3~36个月,受区及供区外形、功能均良好。结论结合创面具体情况及供区周边组织的解剖学结构,灵活个性化进行整体手术设计,才能达到良好修复创面的同时降低供区二次损伤的目的。

  • 标签: 外科皮瓣 供瓣区 受区 修复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10岁,均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瘢痕挛缩畸形部位分别位于腋部、肘部、腘窝及躯干等14处。其中腋部瘢痕黏连挛缩导致肩关节上举角度仅为30°~60°;肘部瘢痕挛缩导致肘关节伸直角度仅为45°~90°;腘窝瘢痕导致膝关节伸直角度仅为95°~11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致同侧乳头下移5 cm,伴站立位中线向患侧屈曲约20°。术中彻底松解瘢痕挛缩,恢复关节活动度,复位移位器官,并形成继发创面,范围5 cm×10 cm~11 cm×20 cm。选取其他瘢痕区域作为供区,其中背部8处,大腿6处。用鼓式取机或电动(气动)取机先切取厚层瘢痕,再以0.5 mm厚度切取自体断层瘢痕组织,按1∶1比例制备网状瘢痕支架,其上覆盖取自头部的刃厚片,形成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植于瘢痕挛缩松解后继发创面。切取的瘢痕表皮回植原瘢痕供区。供、受区均常规加压包扎,7~10 d后更换敷料,查看片成活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儿共移植14块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所制备的复合均与瘢痕松解后继发创面大小、形状一致,其中12块片成活良好,2处因局部感染导致部分片坏死,经换药后治愈。随访2~24个月,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术区外观满意,腋部、肘部、腘窝等关节均充分松解,肩关节挛缩患者术后上举达150°~170°;肘关节挛缩患者均可基本伸直,达170°~180°;膝关节挛缩患者可完全伸直,达18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松解后患侧乳头恢复正常位置,站立位中线基本正常。14块瘢痕表皮回植区片均成活良好,外观与术前无明显区别。头部供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形成及脱发现象。结论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效果较好,为儿童深度烧伤后遗畸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 标签: 儿童 烧伤 瘢痕 复合皮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槲素对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将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的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槲素组。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和槲素组均注射消痔灵注射液200 μl构建急性前列腺炎模型。造模7 d后,槲素组经腹腔注射槲素25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0 d。分析每组大鼠前列腺指数;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每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每组大鼠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与对照组(1.06±0.09)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列腺指数(1.85±0.1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1,P<0.05)。与模型组比较,槲素组大鼠前列腺指数(1.31±0.1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4,P<0.05)。与对照组(1.98±0.32)比较,模型组病理评分(9.44±3.5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1,P<0.05)。与模型组比较,槲素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评分(5.90±2.79)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1,P<0.05)。与模型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槲素组外周血IL-1β、IL-6和TNF-α水平[(120.36±17.84)、(179.44±26.77)、(78.98±10.33) pg/ml]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9、4.001、3.719,P<0.05)。与对照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0.27±0.07)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0.76±0.09)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0,P<0.05)。与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比较,槲素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0.48±0.09)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9,P<0.05)。结论槲素通过调控p-p38MAPK蛋白水平抑制前列腺炎大鼠的炎症水平,进而改善前列腺病变。

  • 标签: 槲皮素 前列腺炎 炎性反应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TIVA)与静吸复合麻醉对慢性开术后疼痛综合征(chronic 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 CPTS)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进行胸廓切开术的患者,年龄18~75岁,ASA分级Ⅰ、Ⅱ级,肺癌和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阶段。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患者分为两组:全静脉麻醉组(Ⅰ组,173例)接受丙泊酚+瑞芬太尼TIVA,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170例)接受0.8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术中维持BIS在40~50。使用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对两组患者术后1、3、5 d的急性疼痛进行评估,统计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CPTS发病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疼痛特征和止痛药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人员组成和围手术期参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镇静和咳嗽状态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CPTS及触痛发病率、术后6个月新发疼痛发病率低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NRS评分、主要疼痛特征(针刺痛和酸痛)、止痛药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TIVA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可降低CPTS的发病率。

  • 标签: 慢性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 丙泊酚 瑞芬太尼 全静脉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