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及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联合检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00例ARDS患者作为ARDS组,并选择同期入住ICU的100例非ARDS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清CC16和sRAGE水平、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C16和sRAGE单独或联合检测对ARDS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结果ARDS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非ARDS组更长(d:15.44±3.04比12.61±3.73,P<0.01),住院病死率也更高(38.0%比9.0%,P<0.01);但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ICU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RDS患者住院期间存活62例,死亡38例。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存活组更高(分:23.55±2.83比19.40±4.10,P<0.01);两组年龄、BMI、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组患者血清CC16和s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RDS组〔CC16(mg/L):38.78±14.70比21.87±2.45,sRAGE(pg/L):2 470.95±288.70比2 013.22±131.15,均P<0.01〕;ARDS死亡组患者血清CC16和s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CC16(mg/L):42.02±10.81比30.52±9.47,sRAGE(pg/L):2 638.34±324.07比2 279.91±163.70,均P<0.01〕。ROC曲线显示,单独检测血清CC16、sRAGE诊断ARDS的AUC分别为0.859〔95%可信区间(95%CI)为0.808~0.911〕和0.821(95%CI为0.762~0.87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5.76 mg/L和2 203.00 pg/L;两者联合诊断ARDS的AUC达0.932(95%CI为0.900~0.965),敏感度为89.0%,特异度为87.6%。单独检测血清CC16、sRAGE预测ARD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AUC分别为0.747(95%CI为0.651~0.843)和0.819(95%CI为0.737~0.90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2.95 mg/L和2 554.50 pg/L;两者联合预测ARDS患者死亡的AUC可达0.900(95%CI为0.828~0.972),敏感度为88.7%,特异度为84.5%。结论血清CC16和sRAGE对ARDS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临床价值,且两者联合检测早期诊断ARDS及预测预后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独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超声技术评估禁饮禁食时间与患儿诱导期血容量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至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施择期手术患儿110例。七氟烷诱导镇静后,分别测量下腔静脉(IVC)直径最大值(呼气相,IVCmax)、最小值(吸气相,IVCmin)和心尖五腔心切面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并计算上述各个参数随呼吸变化的变异度;再行被动抬腿试验(PLR)重复测量和计算上述指标。对禁饮禁食时间长短与IVC变异度(IVCRVI)、主动脉VTI变异度(ΔVTI)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LR前,IVCmax、IVCmin和IVCRVI分别为(0.78±0.19)、(0.43±0.15)cm和0.45±0.12;PLR后,IVCmax和IVCmin分别增加至(0.94±0.20)、(0.55±0.18)cm,而IVCRVI减小为0.42±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6、10.85、3.14,均P<0.05)。IVCmax、IVCmin、IVCRVI均与禁饮禁食时长无相关性(PLR前:r=0.052、0.163、0.171;PLR后:r=0.062、0.169、0.165,均P>0.05)。PLR前,呼气相VTI(VTImax)、吸气相VTI(VTImin)和ΔVTI分别为21±5、17±4和17±8;PLR后,VTImax和VTImin分别增加至23±5、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0、10.43,均P<0.05),而ΔVTI为1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VTImax、VTImin及ΔVTI均与禁饮禁食时长无相关性(PLR前:r=0.111、0.100、0.047;PLR后:r=0.003、0.033、0.073,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回退法)分析发现,无论PLR前后,年龄和体重均是IVCRVI和ΔVTI的影响因素(IVCRVI:β=-0.441、0.515、-0.451、0.507;ΔVTI:β=-0.442、0.545、-2.422、2.850;均P<0.05)。经年龄和体重校正后,禁饮禁食时长与IVCRVI以及ΔVTI仍无相关性(IVCRVI:β=0.177、0.160;ΔVTI:β=0.037、0.054;均P>0.05)。结论患儿IVC直径和主动脉VTI随呼吸变异度与一定范围内的禁饮禁食时长无相关性,而与患儿的年龄和体重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在PICU脑损伤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因意识障碍、惊厥于济南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住院患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资料。结果两部分分别有102例、44例患儿纳入研究。对照组A 82例患儿中55例(67.1%)预后良好,27例(32.9%)预后不良,观察组A 20例患儿中1例(5%)预后良好,19例(95%)预后不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21,P<0.01)。对照组B 26例患儿中18例(69.2%)预后良好,8例(30.8%)预后不良,观察组B 18例患儿中9例(50%)预后良好,9例(50%)预后不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9,P=0.198)。82例患儿入院后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提示连续正常电压、不连续正常电压,但是其中27例(32.9%)病情逐渐进展,最终出现脑死亡、昏迷或植物状态、严重残疾。结论暴发-抑制、持续低电压、电静止多提示不良预后,死亡风险高;长程或动态监测振幅整合脑电图有助于筛选预后不良的病例,指导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癫痫持续状态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肺骤停直接原因分为心律失常和非心律失常2个亚组,比较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²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部分PICU内心肺骤停发生率为3.2%(372/11 588),心肺复苏实施率为75.5%(281/372)。281例发生心肺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儿中男144例,女137例,年龄32.8(5.6,42.7)月龄。先心病组患儿56例(19.9%),非先心病组患儿225例(80.1%)。先心病组女性患儿占比高于非先心病组[60.7%(34/56)比45.8%(103/225),χ²=4.00,P=0.045]。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先心病组心律失常组患儿的ROSC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70.0%(28/40)比6/16,χ²=5.06,P=0.024]。出院时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达到良好(1~3分)的比例分别为50.9%(26/51)和44.9%(92/2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心病患儿ROSC和出院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比值比(OR)=0.95、0.97;95%CI:0.92~0.97,0.95~0.99;均P<0.05]和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R=0.87、0.79,95%CI:0.76~1.00、0.69~0.89,均P<0.05]。结论先心病心肺骤停患儿复苏成功率与非先心病患儿相似。肾上腺素使用次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是先心病患儿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情况。方法10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原体分布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并观察记录患者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100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病原体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链球菌>酮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需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衣原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显示: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使用率为42.00%、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率为36.00%,第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为18.00%、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为19.00%、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使用率为20.00%、氨基糖苷类使用率为3.00%、其他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00%。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喹诺酮类使用率为57.50%,第二代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使用率为27.50%、其他联合用药使用率为15.00%。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为8.00%(8/100),联合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为7.50%(3/40)。结论 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病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特征,应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原体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而保证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应用于颅缝早闭患儿颅骨重塑术对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0月接受颅骨重塑术的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两组:术中应用TXA者归入TXA组;未应用TXA者归入对照组。观察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输血量、引流量,以及术后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计量资料用M(Q1,Q3)描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41例患儿,其中TXA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9.5(7.0,38.8)个月;对照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9.2(6.6,18.3)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72 h的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XA组术中总出血量及公斤体质量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150.0(57.5,225.0)ml vs. 200.0(80.0,300.0)ml,P<0.05;13.6(6.8,18.5)ml/kg vs. 15.8(7.0,27.0)ml/kg,P<0.01]。TXA组术中的公斤体质量输血量少于对照组[15.0(8.8,17.7)ml/kg vs. 17.1 (13.0,23.3)ml/kg, P<0.05]。两组术后的总输血量、公斤体质量输血量以及总引流量、公斤体质量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缝早闭患儿行颅骨重塑手术中应用TXA可减少出血及输血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伴肺性脑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COPD伴肺性脑病病人80例,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使用BiPAP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尼可刹米治疗,分析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PH明显高于常规组,PaCO2明显比常规组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BiPAP以及呼吸的兴奋剂治疗COPD伴肺性脑病病人,可以有效改善病人呼吸的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