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为防治胆囊癌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队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134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未合并胆囊癌的胆囊结石患者134例(对照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组年龄为(60.5±11.7)岁,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9.6±10.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5)。研究组、对照组胆囊结石病程分别为(9.3±4.1)年、(4.6±2.5)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2,P<0.01)。研究组多发结石、结石最大径、胆囊壁最大厚度分别为75例、(2.4±0.6)cm、(0.59±0.16)cm,对照组分别为46例、(1.3±0.5)cm、(0.87±0.23)cm,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t=6.217、5.110,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胆囊炎、黄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致病因素之一,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对年龄大、胆囊结石病程长、多发结石、结石直径大、胆囊壁厚的高危胆囊结石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患者女,64岁,因体检发现"肝内胆管扩张1周"入院。初步诊断为肝右叶ICC伴胆管扩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ICGR15 0.031,术前预测左半肝的剩余肝体积(FLR)为325 ml,占标准肝体积36.1%,经综合评估行ALPPS。一期术中发现门静脉左支受侵犯,切除受侵犯门静脉壁并整形,行门静脉主干和左支端端吻合重建;离断右半肝肝实质,将门静脉右支切断闭合;同时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15 d二期行右半肝+右尾状叶切除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780 min,术中出血量600 ml,术中未输血。术后出现发热、胆漏,予抗感染、通畅引流后好转。术后15 d左半肝体积增大至492 ml,占标准肝体积的54.8%。二期手术时间270 min,术中出血量700 ml,输注红细胞4 U。术后出现发热、低钠血症、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术后半个月复查CT,FLR进一步增大至624 ml,占标准肝体积的69.5%。术后随访至2019年2月26日无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ALPPS可使部分门静脉受侵犯的ICC患者获得R0切除的机会,为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应严格筛选合适病例,进行精准术前评估以及围手术期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8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9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2.4岁。根据患者术前血常规计算SI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II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前SII预测患者术后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95%CI:0.641~0.858),最佳界值为412.6。依据最佳界值分为低SII组(SII≤412.6,n=80)和高SII组(SII>412.6,n=101)。低SII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5%、57.5%、26.3%,优于高SII组的71.3%、39.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SII>412.6(HR=2.887,95%CI:2.256~7.903,P<0.05)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SII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有一定预测价值,SII>412.6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区域组(91例)和扩大组(38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存率、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区域组和扩大组术前无转移(M0)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1%、24.8%和47.0%、33.6%,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2,P=0.416)。与区域组患者相比,扩大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8,P=0.000),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增加。结论对M0患者而言,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明显改善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生存率,但可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数目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切缘阳性的近端胆管补充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入组214例患者,其中男性126例,女性88例,年龄(62.3±17.1)岁。根据近端胆管是否补充切除以及胆管切缘病理情况,将21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n=161):近端胆管初始切缘阴性即R0切缘;B组(n=21):近端胆管初始为R1切缘补充切除后阴性;C组(n=32):近端胆管初始切缘或补充切除后为R1切缘。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A组、B组、C组患者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28.6%、0,5年累积生存率为18.5%、10.7%、0。A组与B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近端胆管R1切缘(HR=3.728,95%CI:2.531~4.936)、切缘宽度>5 mm(HR=0.534,95%CI:0.224~0.857)、T3-4分期(HR=5.655,95%CI:3.174~8.203)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近端胆管切缘阳性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补充切除胆管获得阴性切缘可明显改善生存率。近端胆管R1切缘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从医疗保健和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内镜手术对比再程放疗治疗局部复发性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hgeal carcinoma,rNPC)的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选择rNPC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1年9月30日至2017年1月16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的200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局部rT1-rT3期rNPC,并按1︰1随机分配至内镜手术组和再程放疗组。内镜手术组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38~55岁;再程放疗组中男性72例,女性28例,年龄41~54岁。使用马尔可夫模型对队列进行回顾性成本效益分析。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数据、质量生命调整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以及相应治疗的费用数据用于建立模型。通过Weibull拟合原始数据,计算时间依赖的状态转移概率,并使用β回归将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生活质量量表-C30转化为不同状态的效用值。通过马尔可夫模型得出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内镜手术总费用为29 611.88元,调强放疗总费用为110 082.51元,手术对比放疗治疗局部rNPC的ICER为-85 555.88元/QALY,小于3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居民可接受的支付意愿内。敏感性分析显示再程放疗的费用对ICER的影响最大,在参数波动范围内ICER稳定。结论内镜手术对比放疗治疗局部rNPC具有经济性。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食管癌组织中细胞命运决定因子(DACH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4例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DACH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食管癌患者DACH1甲基化状态与预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食管癌肿瘤组织中DACH1基因的甲基化率为30.77%(32/104),高于癌旁组织的1.92%(2/104)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0%(0/104)(P<0.05)。食管癌组织中DACH1甲基化状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DACH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独立风险因素且均与DACH1基因甲基化状态相关。截止至2020年3月,104例食管癌患者中共死亡89例。其中DACH1基因甲基化的食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低于DACH1基因未甲基化者的34个月(P<0.05)。结论食管癌中存在的DACH1甲基化过程可能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DACH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独立风险因素。DACH1基因未甲基化的患者具有更长的预后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