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根据强筋逐风膏药品质量标准,对强筋逐风进行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薄层色谱鉴别,结合软化点、重量差异、老嫩实验、耐热试验、含铅量等检查,进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该制剂稳定性好,有效期可定为二年。结论 所用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稳定性考察。

  • 标签: [] 稳定性考察 强筋壮骨逐风膏 薄层色谱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复方益母草与屈螺酮炔雌醇片联合应用在药物流产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行药物流产的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流产胎囊排出后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益母草。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IL-10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NF-α、IFN-γ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与治疗前,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TNF-α、IFN-γ及IL-6水平降低更加显著,IL-10水平升高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益母草与屈螺酮炔雌醇片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的调节药物流产后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学习对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显像图像中骨转移瘤进行智能诊断,并设计肿瘤负荷的定量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621例患者(男389例、女232例;年龄12~93岁)的显像图像,分为骨转移瘤组和非骨转移瘤组。从2组分别抽取80%作为训练集,余20%作为测试集。利用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34构建骨转移瘤诊断分类及分割模型。计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评估分类模型性能,分析分类模型在<50岁(15例)、≥50且<70岁(75例)及≥70岁(33例)组的性能差异。利用模型分割骨转移瘤区域,以骰子系数评估分割模型结果与人工标注结果的比对。计算显像肿瘤负荷系数(BSTBI)以定量评估骨转移瘤肿瘤负荷。结果骨转移瘤图像280例,非骨转移瘤图像341例;其中,训练集498例,测试集123例。诊断分类模型识别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59%(50/54)、85.51%(59/69)和88.62%(109/123)。分类模型在<50岁组表现最佳(灵敏度2/2,特异性12/13,准确性14/15),其特异性在≥70岁组中最低(8/12)。分割模型中,骨转移瘤区域骰子系数为0.739,膀胱区域骰子系数为0.925,模型在3个年龄组表现相当。初步结果显示,BSTBI随病灶数目的增多、99Tcm-MDP摄取程度的增高而增大。构建的骨转移瘤智能诊断模型从输入原始数据到最终完成BSTBI计算所需时间为(0.48±0.07) s。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骨转移瘤智能诊断模型能较准确地识别骨转移瘤、进行自动区域分割及计算肿瘤负荷,为显像图像的解读提供了新方法。研究提出的BSTBI有望成为骨转移瘤肿瘤负荷的定量评估指标。

  • 标签: 肿瘤转移 骨骼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锝美罗酸盐 神经网络(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与原因不明溶性转移瘤(UO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间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3例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61.5±12.9)岁]资料。所有患者全身多发溶性骨质破坏且未发现明显外恶性肿瘤,病理诊断MM 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1.1±12.2)岁],UOM 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61.4±13.9)岁]。将全身骨骼分为颅骨、脊柱、肋骨、骨盆、胸骨、锁骨、肩胛骨、四肢长骨,分析每个骨骼部位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横截面长径、有无皮质破坏、SUVmax以及显像剂分布是否均匀。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结果UOM组患者在锁骨部位未见明显病灶;其余7个骨骼部位中,MM和UOM组患者均以脊柱、骨盆为最好发部位[41.30%(299/724)和49.37%(117/237)、24.45%(177/724)和26.58%(63/237)]。MM组颅骨、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部位病灶长径均明显小于UOM组[分别为5.45(4.30,8.06)与(13.89±11.66) mm、6.15(3.89,10.06)与11.48(7.73,16.90) mm、7.01(4.59,10.56)与(24.61±16.22) mm、8.20(5.14,13.71)与(21.12±13.31) mm、(8.48±5.75)与(19.13±14.26) mm;z值:-8.88~-2.52,t=-2.76,P<0.001或P<0.05];MM组上述部位及肩胛骨病灶SUVmax也明显小于UOM组[分别为1.50(1.00,2.20)与17.15±11.40、2.60(2.00,4.10)与8.20(5.65,11.90)、2.30(1.40,5.28)与10.58±5.52、2.50(1.80,3.90)与9.34±6.01、3.08±2.41与11.38±6.38、2.45(1.50,4.43)与6.90(4.63,17.80);z值:-13.87~-2.41,t=-4.85,P<0.001或P<0.05]。在颅骨、脊柱、肋骨、骨盆、肩胛骨、四肢长骨部位的病灶,MM组以显像剂弥漫性分布多见,而UOM组则以不均匀分布多见;在颅骨、脊柱、肋骨部位的病灶,MM组表现为无皮质破坏,而UOM组则表现为皮质破坏。结论综合比较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皮质破坏情况、SUVmax、病灶长径、显像剂分布,可以帮助医师在获得病理结果前初步鉴别MM与UOM。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转移 骨骼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