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SDS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间确诊的SDSC 16例,并以头颈部小圆细胞型恶性肿瘤99例作为观察对照,包括鼻腔鼻窦的低分化鳞癌10例,低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4例,睾丸核蛋白癌(NUT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1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0例,横纹肌肉瘤10例,NK/T细胞淋巴瘤10例,黑色素瘤10例,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EWS/PNET)5例,非角化型未分化鼻咽癌20例。分析16例SDS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CK8/18、CK5/6、p63、p40、INI1、NUT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嗜铬粒素A、CD56),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INI1基因缺失。结果16例SDSC患者占本时间段鼻腔鼻窦全部恶性肿瘤的1.3%(16/1 218),全部恶性上皮性肿瘤的2.4%(16/657)。镜下缺乏明确的鳞状及腺样分化,常可见“横纹肌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SDSC瘤细胞CKpan、CK8/18均阳性,INI1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结果均阴性;共有11例SDSC进行了FISH检测,均可见INI1基因缺失。随访12例,随访时间3~47个月,有1例于诊断后半年死于肿瘤相关疾病,余病例均带瘤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为47个月。结论SDSC需与鼻腔鼻窦分化差的多种肿瘤相鉴别。无明确分化的镜下形态,特征性的基底样及横纹肌样细胞、非特异性空泡、透亮或空泡状的细胞核、明显的核仁及坏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NI1阴性以及FISH检测INI1基因缺失等为其病理改变特点,并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临床预后尚不明确。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方式有待深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以鼻炎或鼻肿物为主诉,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并行鼻黏膜活检的患者。依据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IgG4-RD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筛选出鼻腔鼻窦IgG4-RD患者10例,观察分析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及IgG和IgG4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30~71岁,中位年龄52.7岁。6例患者可见鼻息肉/鼻肿物,4例伴泪腺肿胀。4例血清IgG和IgG4浓度升高。镜下10例均表现为鼻腔或鼻窦黏膜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以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4例可见闭塞性血管炎。鼻黏膜IgG4+浆细胞计数均>10个/HPF,平均数为67个/HPF,严重纤维化病例IgG4计数明显减少,6例IgG4+/IgG+浆细胞>40%。结论鼻腔鼻窦IgG4-RD是系统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IgG4-RD很少累及的部位,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其中,组织病理学具有核心诊断价值,对于无法取得活检标本的病例,IgG4血清学及影像学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骨化灶的CT特点,并与术中所示肿瘤根蒂位置进行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2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内骨化灶的数量、位置、形态、密度及其与窦壁的关系,并对照手术记录,分析骨化灶与肿瘤根蒂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127例患者中,51例(40.2%)CT显示肿瘤内有骨化灶。单发骨化灶35例,多发骨化灶16例。16例骨化灶局限于鼻腔鼻窦的单个解剖结构,35例位于2个或以上解剖结构内。50例骨化灶与所在窦腔长轴走行一致,呈分枝状(19例)、条片状(16例)、细线状(7例)、团块状(2例)、混合型(6例),1例位于上颌窦边缘。66.7%(34/51)的骨化灶密度不均匀,表现为边缘密度高、中央密度低,类似于骨皮质、骨髓腔结构。96.1%(49/51)的骨化灶与窦壁相连,连接处与术中发现的肿瘤根蒂部位一致。结论部分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可伴有骨化,追踪骨化灶与窦壁的连接处有助于术前预测肿瘤根蒂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