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2岁6月龄和10月龄患儿均以排稀水便起病,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大量水样便、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病理示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固有膜淋巴细胞浸润,伴隐窝凋亡,例1血清抗杯状细胞抗体阳性,2例患儿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肠病。该病临床罕见,以营养支持及免疫抑制治疗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分为PSD组(SDS评分≥53分)和非PSD组(SDS评分<53分)。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及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确定PSD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D与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PSD组39例(32.5%),非PSD组81例(67.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梗死严重程度(优势比1.276,95%置信区间1.138~1.432;P<0.001)和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优势比0.300,95%置信区间0.098~0.916;P=0.035)是PS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是PSD的独立保护因素,高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与PSD发生率较低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遗传代谢相关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为指导该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ICH的住院患儿80例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儿出院后的临床转归。80例患儿中,女27例,男53例;发病年龄(39±18) d。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明确病因的患儿为遗传代谢组(44例),未能明确病因的36例特发性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INC)患儿为INC组。采用t检验或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生化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结果1.共纳入80例,通过高通量测序明确诊断44例,阳性率为55.0%,其中希特林蛋白缺陷病(CD)23例,Alagille综合征(ALGS)10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 6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例,尼曼匹克病2例,囊性纤维化1例。2.遗传代谢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180.6(115.5,271.6)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0.6(37.1,45.2) s]较INC组[123.3(98.8,163.4) μmol/L、34.8(31.7,40.1) 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遗传代谢组的肝组织病理异常较INC组重,可见点灶样、融合灶样坏死,且5例(4例ALGS、1例CD)汇管区小胆管数量减少,管腔狭窄。结论遗传代谢相关ICH常见的病因为CD、ALGS、PFIC。对于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亦应继续积极完善检查,明确胆汁淤积病因。高通量测序对不明原因ICH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