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肝硬化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临床和MRI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南通市中医院行肝脏手术的105例无肝硬化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5例,女性10例,年龄(60.2±9.9)岁,病灶109个。收集同时段肝脏FNH的8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52例,年龄(32.8±9.5)岁,病灶99个。比较两组年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史、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强化模式、病灶形状、病灶边界、包膜等。结果无肝硬化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年龄和乙肝病史比例高于肝脏FN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细胞癌病灶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比例高于肝脏FNH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细胞癌病灶的T1WI、T2WI、强化模式、DWI、ADC图等与肝脏FNH病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45.5岁、乙肝病史、病灶边界清楚、"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有包膜诊断无肝硬化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95%CI:0.95~0.99)、0.79(95%CI:0.72~0.85)、0.78(95%CI:0.72~0.85)、0.94(95%CI:0.90~0.97)、0.99(95%CI:0.98~1.00)。结论有包膜、病灶边界清楚及"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有助于无肝硬化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与肝脏FNH的鉴别。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深圳市中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硬化型肝细胞癌(SHCC)和30例普通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SHCC组中男性和女性各5例,年龄(49.8±11.4)岁,年龄范围33~70岁。HCC组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55.6±11.9)岁,年龄范围27~7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背景、甲胎蛋白、部位、大小、信号、血管侵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强化方式、延迟包膜强化、肝包膜皱缩征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CC形态不规则、动脉期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持续或填充强化、包膜皱缩发生率高,延迟包膜强化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PC-OG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为UPC-OGC、术前行上腹部CT或MRI检查且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11例患者。分析所有UPC-OGC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包括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平扫、强化特点,周围侵犯、转移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UPC-OGC患者的肿瘤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范围)为(4.84±2.96) cm(2.00~12.80 cm)。7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1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类圆形,8例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椭圆形伴分叶。8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边界清晰,3例患者肿瘤病灶边界不清。7例UPC-OGC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CT平扫检查示肿瘤实性区CT值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37.14±6.10) HU比(43.14±4.5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5,P=0.097);CT动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实性区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67.29±12.79) HU比(90.43±9.81)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04);CT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病灶实性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84.71±15.30) HU比(79.57±10.73)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535)。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均表现为病灶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的实性成分强化稍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边缘和内部分隔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稍高于正常胰腺实质或与正常胰腺相近。结论UPC-OGC的CT和MRI征象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简介:摘要分析11例胰腺胶样癌(P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病灶内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和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总结PCC的CT、MRI特征性表现。结果显示,PCC多发于老年男性,以胰头多见,病灶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区内见条索状分隔或分隔样实性肿瘤成分,呈膨胀性生长,可见点状和条形钙化,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图均呈高信号,增强呈轻度海绵网状渐进性强化,伴有胰腺萎缩和胰管扩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脉期边缘强化的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磁共振成像特征,以期在术前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材料与方法共纳入了经病理证实的cHCC-CCA患者70例和ICC患者74例,所有患者的MRI增强检查均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回顾性分析cHCC-CCA和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RI特征,比较cHCC-CCA和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和MRI特征的差异。结果边缘强化的cHCC-CCA的肿瘤内出血(25.7%与9.5%,P=0.010)、非周边廓清(51.4%与9.5%,P<0.001)、强化包膜(60.0%与14.9%,P<0.001)、结中结征(7.1%与0%,P=0.025)及马赛克征(51.4%与2.7%,P<0.001)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ICC;相反,DWI序列的靶征(25.7%与52.7%,P=0.001)、延迟中央强化(38.6%与82.4%,P<0.001)及肝包膜回缩(31.4%与55.4%,P=0.004)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ICC。结论非周边廓清、强化包膜及结中结征、马赛克征等磁共振成像特征,结合AFP升高,将有助于鉴别动脉期边缘强化的cHCC-CCA和ICC。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基于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LI-RADS)的MRI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 CK19)表达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HC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K19(+)及CK19(-)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基于2018版LI-RADS的MRI图像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评估CK19表达的主要预测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8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56.1±9.5)岁。甲胎蛋白水平及靶样表现在HCC患者CK19(+)与CK1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示甲胎蛋白≥400 μg/L(OR=0.217, 95%CI: 0.075~0.626, P<0.05)及靶样表现(OR=0.331, 95%CI: 0.110~0.996, P<0.05)均为CK19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及表观弥散系数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中两组病灶对比噪声比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LI-RADS的MRI靶样表现结合高甲胎蛋白水平可提示HCC中CK19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3.0 T非增强Dixon水脂分离压缩感知(CS-SENSE)全心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在可疑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2021年3月至9月,前瞻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3例拟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进行CMRA检查。非增强CMRA检查采用3.0 T MR成像仪,采用Dixon水脂分离联合CS-SENSE技术。以CAG为参考标准,评估CMRA基于患者、血管及节段水平检测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直径减少≥50%)的准确度,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在53例受试者中,有46例(86.8%)成功采集了全心CMRA图像,成像时间为(7.8±1.8)min。在基于患者的分析中,3.0 T非增强Dixon水脂分离CS-SENSE全心CMRA诊断显著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95%CI 78.9%~99.9%)、81.8%(95%CI 59.7%~94.8%)、85.2%(95%CI 66.3%~95.8%)、94.7%(95%CI 74.0%~99.9%)和89.1%(95%CI 76.4%~96.4%)。基于患者、血管及节段分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95%CI 0.745~0.955)、0.880(95%CI 0.814~0.929)和0.903(95%CI 0.877~0.926)。结论3.0 T非增强Dixon水脂分离CS-SENSE全心CMRA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无创无辐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基于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RADS)的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细胞癌(HCC)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及比较95例GPC3表达阳性(+)及40例表达阴性(-)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基于2018版LI-RADS的MRI图像特征,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GPC3表达的主要预测指标,进一步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检验明确临床-影像联合模型预测GPC3表达的诊断效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GPC3(+)与GPC3(-)组HCC的甲胎蛋白(AFP)水平(χ2=31.814,P<0.000 1)、包膜强化(χ2=4.108,P=0.043)、晕状强化(χ2=4.847,P=0.028)MRI特征,及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t=2.552,P=0.011 8)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FP>20 μg/L(OR=9.358,P<0.000 1)及ADC≤1.404×10-3 mm2/s(OR=1.003,P=0.017)为HCC中GPC3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两者联合模型诊断GPC3(+)HCC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810,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8%和77.5%。结论AFP>20 μg/L及ADC≤1.404×10-3 mm2/s可提示HCC中GPC3表达,两者联合诊断指标可为临床提供简便、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引起的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RH)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化疗引起的肝脏NR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图像。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9.8±9.7)岁。18例患者行常规Gd-DTPA增强MR检查,2例患者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增强MR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平扫信号强度、增强特征等。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病灶ADC值及周围肝实质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患者共36枚病灶,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分别为肝右叶23枚(63.9%)、左叶12枚(33.3%)、尾叶1枚(2.8%);病灶平均大小为(15.4±6.4)mm,9枚(25.0%)病灶边界清晰,27枚(75%)病灶边界模糊,在T1WI 35枚(97.2%)病灶呈稍低信号,1枚(2.8%)病灶等信号;在T2WI全部病灶均为稍高信号,在DWI 33枚(91.7%)病灶呈稍高信号,3枚(8.3%)病灶呈等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的31枚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早期、门静脉晚期及平衡期均持续强化,呈稍高信号;行Gd-EOB-DTPA增强扫描的5枚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早期、门静脉晚期及平衡期均持续强化,呈稍高信号,肝胆特异期均为环形高信号。29枚病灶的ADC值为(1.471±0.253)×10-3 mm2/s,邻近肝实质ADC值为(1.460±0.235)×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化疗引起的NRH的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病灶的形态学表现、扩散加权成像、增强成像和肝胆特异期特征,可以帮助疾病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评估其Ki-67指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ST的501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根据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分为Ki-67低表达组(Ki-67≤6%,335枚)和高表达组(Ki-67>6%,168枚),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67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肿瘤最长径、短径、静脉期CT值、静脉期增强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0、4.91、3.21、3.29,均P<0.01),肿瘤位置、形态、坏死、溃疡、供血动脉、血管样强化、灶周脂肪阳性征、消化道出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13.49、8.59、22.87、7.59、7.23、7.76、8.58,均P<0.05)。肿瘤溃疡阳性(OR=1.88,95%CI:1.17~3.03)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肿瘤位置中以胃窦为参照,贲门(OR=5.41,95%CI:1.25~23.46)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结论多层螺旋CT对GST的病理Ki-67指数表达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能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的CT表现对其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学证实的10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肿瘤分为两组,侵袭组38例,无侵袭组65例,均为单发病灶,对两组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边界,包膜、钙化、出血等进行分析,测量两组病灶实性成分平扫、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的密度,计算增强动脉期、静脉期的强化程度以及增强静脉期与动脉期的强化程度差异,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指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动脉期密度、静脉期密度、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强化程度对pSPN的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结果侵袭组和无侵袭组肿瘤的包膜、囊实性组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最大径、边界、形状、钙化、出血、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组pSPN的静脉期密度[(76.65±16.71)HU]及静脉期强化程度[(41.04±17.02)HU]均比无侵袭组高[分别为(70.09±12.02)、(34.55±11.41)HU],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实性成分平扫密度、增强动脉期密度、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及增强静脉期与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密度、静脉期密度、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强化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8、0.634、0.613、0.617,其中只有静脉期密度具有判别效能,最佳临界值为78.65 HU。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边界不清,以实性成分为主,肿瘤实性成分静脉期强化明显等征象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卷积神经网络单激发(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single-shot, CNN-SS)技术在配合不佳患者颅脑MRI中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取32例因不能有效配合头颅MRI检查,导致常规并行采集(parallel imaging, PI)技术T2-FLAIR序列成像效果不佳的患者,应用CNN-SS技术进行T2-FLAIR补充扫描。并对两种技术方法的图像质量、病灶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NN-SS组T2-FLAIR序列全颅脑扫描时间为33 s,PI对照组扫描时间为126 s。在图像质量方面,CNN-SS组的图像质量和病变清晰度评分分别为(3.75±0.51)分和(3.68±0.55)分,较PI组(2.41±0.71)分和(2.52±0.96)分显著改善(P均<0.001)。结论CNN-SS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无法有效配合患者的头颅MRI,可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并减少图像伪影提升图像质量,有助于对这类无法配合患者的潜在病变进行及时诊断,有助于患者治疗方案制订,避免漏诊、延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预测病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的可行性,为GST患者在治疗前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ST患者504例(共计506枚G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59例,女245例,年龄13~85(60±11)岁。根据病理NIH危险度分级标准,分为低风险组(极低危险度和低危险度,277枚)和高风险组(中危险度和高危险度,229枚)。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性,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出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肿瘤长径对危险度分级的预测价值。结果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在性别(男/女:131/146比129/100)、消化道出血(有/无:39/238比59/170)、形态(规则/不规则:218/59比95/134)、钙化(有/无:36/241比53/176)、坏死程度(0°/Ⅰ°/Ⅱ°/Ⅲ°:197/61/16/3比58/98/32/41)、溃疡(有/无:32/245比94/135)、生长方式(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102/105/70比44/98/87)、肿瘤位置(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98/7/135/12/25比98/6/114/5/6)、供血动脉(有/无:32/245比104/125)、血管样强化(有/无:19/258比88/141)、灶周积液(有/无:0/277比13/216)、灶周脂肪阳性征(有/无:0/277比30/199)、肿瘤最长径[2.82(2.04,3.80)cm比5.93(4.06,8.29)cm]、肿瘤短径[2.31(1.60,2.88)cm比4.40(3.21,6.37)cm]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最长径(OR=2.08,95%CI:1.35~3.20)和溃疡阳性(OR=2.01,95%CI:1.03~3.92)是危险度分级的危险因素(均P<0.05);肿瘤位置中以胃窦为参照,胃底(OR=7.77,95%CI:2.00~30.24)、胃体(OR=3.93,95%CI:1.03~15.01)是危险度分级的危险因素(均P<0.05)。肿瘤最长径预测肿瘤危险度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98 cm、62.9%、95.3%。结论GST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术前病理NIH危险度分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能为患者治疗前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特征在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瘤(hypo-PNE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pSPN和40例hypo-PNET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结果、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分析pSPN和hypo-PNET患者的肿瘤部位、形状、生长方式、病灶长轴与胰腺的关系、边界,有无钙化、浮云征、环形强化、腊肠样强化、肿瘤内血管影、胰胆管扩张、远端胰腺萎缩、肿瘤内囊变,肿瘤囊实性比例、肿瘤长径,以及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时肿瘤实性部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值。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pSPN和hypo-PNET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特征鉴别pSPN与hypo-PNET的诊断效能。结果pSPN患者与hypo-PNET患者相比,多为女性[71.6%(58/81)比45.0%(18/40)],年龄较小[36.0岁(27.0岁,46.0岁)比56.5岁(48.2岁,63.7岁)],肿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6.5%(62/81)比55.0%(22/40)]、边界清楚[70.4%(57/81)比40.0%(16/40)],有钙化、有浮云征、无肿瘤内血管影、无胰胆管扩张、呈囊实性比例较高[53.1%(43/81)比20.0%(8/40)、65.4%(53/81)比35.0%(14/40)、77.8%(63/81)比32.5%(13/40)、79.0%(64/81)比55.0%(22/40)、38.3%(31/81)比22.5%(9/40)],肿瘤长径较大[4.0 cm(3.0 cm,5.6 cm)比3.3 cm(2.6 cm,4.2 cm)],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的CT值较小[分别为(54.7±13.1) HU比(68.2±15.0) HU、(65.9±16.0) HU比(79.2±14.2)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1,Z=-6.24, χ2=5.85、10.32、12.02、10.03、23.50、7.51、7.72,Z=-2.53,t=-5.08、-4.46;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诊断pSPN和hypo-PNET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OR=0.874,95%置信区间(95%CI)0.827~0.923,P<0.001]、钙化(OR=5.412,95%CI 1.428~20.506,P=0.013)、肿瘤内血管影(OR=0.212,95%CI 0.055~0.817,P=0.024)、动脉期CT值(OR=0.943,95%CI 0.899~0.988,P=0.015)。基于临床特征和MSCT特征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944(0.905~0.990),灵敏度为87.7%,特异度为92.5%(P<0.001)。各独立预测因素和联合诊断模型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钙化、肿瘤内血管影、动脉期CT值和联合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5(0.565~0.765)、0.726(0.627~0.826)、0.850(0.775~0.924)、0.757(0.660~0.853)、0.944(0.905~0.983),联合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P<0.001)。结论钙化、肿瘤内血管影、动脉期肿瘤密度等MSCT特征结合患者年龄可用于鉴别pSPN与hyp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