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呼吸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地区腺病毒感染的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的呼吸感染病例样本775例,通过FilmArray检测84例为腺病毒感染。结果775例病例中检出84例腺病毒感染,阳性率10.8%。腺病毒感染全年散发,流行高峰为冬春夏季,尤其是冬季检出率20.8%,1月份检出率最高32.2%。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为主(占47.7%)。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91.7%)、咳嗽(96.4%)、喘息(48.8%)、气促(14.2%)。15例(17.9%)伴有基础疾病,其中伴先天性心脏病最多(9例,10.7%)。混合感染53例(63.1%),合并人鼻病毒/肠病毒比例最高(21例,25.0%)。诊断上呼吸感染5例,支气管炎3例,肺炎76例,其中轻症肺炎55例,重症肺炎2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8.3 d。混合感染组住院天数、喘息例数、重症病例数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组(P<0.05)。重症组住院天数、喘息症状、肺外症状、存在基础疾病、混合感染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感染好发于6个月~2岁儿童,冬春夏季高发,1月份为感染高峰。临床表现以高热、咳嗽、喘息为主。有基础疾病、喘息症状、肺外症状、混合感染的患儿更易进展为重症。FilmArray检测系统可以快速、准确检测病原,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腺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儿童 FilmArray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重症患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因流感样症状在我院就诊的病例,并经Xpert-Xpress流感/呼吸合胞病毒检测平台诊断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114例患儿,分为轻症甲型流感组(47例)和重症甲型流感组(均合并肺炎,67例),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特征。结果11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1个月12 d~12岁,中位年龄3.00(4.2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分别占79.82%、68.42%、43.00%。混合感染率为24.56%,腺病毒呼吸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率占前3位,分别为5.26%、4.39%、3.51%;混合细菌感染率为12.28%。重症甲型流感组患儿中位年龄1.00(3.58)岁,轻症甲型流感组为4.00(5.00)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P<0.001);重症甲型流感组混合感染率为38.80%(26/67),轻症甲型流感组为4.26%(2/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P<0.001);重症甲型流感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为2.64(3.37),轻症甲型流感组为1.17(2.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P=0.01)。结论小年龄儿童、发生混合感染、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患儿易进展为重症病例,Xpert-Xpress流感/呼吸合胞病毒检测系统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流感检测手段,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良好依据。

  • 标签: 儿童 甲型流感 重症 临床特征 诊断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FilmArray检测在儿童急性下呼吸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的急性下呼吸感染患儿1 380例,部分患儿(FilmArray组)应用FilmArray检测呼吸感染病原体,其他患儿(对照组)应用呼吸病毒7项抗原检测,金胶体法检测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排除存在基础疾病者,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平衡FilmArray组与对照组间基本资料不均衡的变量,得到匹配者。分析病原体检出情况,比较组间临床指标、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相关费用。结果FilmArray组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88%比45.91%)。FilmArray组检出最多的病原体为腺病毒(39例),其次为鼻病毒(34例)、副流感病毒(30例),检出百日咳鲍特菌阳性9例。FilmArray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89±6.23)d比(11.51±4.43)d],抗生素使用时间短[(7.09±5.67)d比(10.00±3.39)d]。FilmArray组比对照组抗生素使用费用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应用FilmArray检测平均每人可节约住院费用近2 000元。结论FilmArray检测应用于儿童急性下呼吸感染能快速、准确地明确多种病毒、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更好地指导抗感染药物使用。FilmArray检测的应用缩短了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增加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患儿家庭的医疗成本和间接经济损失,带来卫生经济学获益。

  • 标签: 儿童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卫生经济学 FilmArray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并探讨PCR及高通量基因分析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治疗及预后。结果共计10例患儿入选本次调查,其中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6.28(4.08,12.02)岁;4例患儿有家禽/土壤/腐物接触史;7例患儿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诊断为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5例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2例通过高通量基因分析发现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头痛伴发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例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均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治疗均采用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诱导治疗,氟康唑巩固治疗;其中2例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出现低钾;1例患儿巩固治疗期间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治愈5例,放弃3例,复发1例,死亡1例。结论既往被认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新型隐球菌病患儿可能存在基因微突变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CR检测可提高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并缩短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播散;水化及常规补钾可能减轻两性霉素B的毒性;控制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免疫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临床特征以及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中国儿童细菌耐药监测协作组(ISPED)11家医院住院的452例MRSA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患儿一般情况、高危因素、抗菌药物治疗、预后,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感染型别的临床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别,不同感染型别抗菌药物敏感性差异。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52例患儿中男264例、女188例,年龄为2日龄~17岁,其中≤1岁233例(51.5%)、>1~3岁79例(17.5%)、>3~5岁29例(6.4%)、>5~10岁65例(14.4%)、>10岁组46例(10.2%)。发病月份较多的为12月份(55例,12.2%)、2月份(47例,10.4%)、11月份(46例,10.2%)、1月份(45例,10.0%)、3月份(40例,8.8%)。社区获得性MRSA 335例(74.1%),医院获得性MRSA 117例(25.9%)。174例(38.5%)患儿存在基础疾病或长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史。209例(46.2%)患儿本次住院接受医疗侵入置管。182例(40.3%)患儿入院前3个月有β内酰胺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噁唑酮类、磺胺类等抗菌药物使用史。临床疾病以肺炎最常见(203例),然后依次为皮肤软组织感染(133例)、脓毒血症(92例)、深部组织脓肿(42例)、骨髓炎(40例)、化脓性关节炎(26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等。≤1岁组患儿肺炎的比例高于>1~3岁组、>3~5岁组、>5~10岁组、>10岁组[57.5%(134/233)比30.4%(24/79)、31.0%(9/29)、38.5%(25/65)、23.9%(11/46),χ2=17.374、7.293、7.410、17.373,P均<0.01]。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比例高于医院获得性MRSA[33.4%(112/335)比17.9%(21/117),χ2=10.010,P=0.002],而所致肺炎比例则低[42.1%(141/335)比53.0%(62/117),χ2=4.166,P=0.041]。≤1岁组入院后首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高于>1岁患儿[(15±8)×109/L比(13±7)×109/L,t=2.697, P=0.007],而≤1岁组C反应蛋白低于>1~3岁组、>5~10岁组和>10岁组[8.00(0.04~194.00)比17.00(0.50~316.00)、15.20(0.23~312.00)、21.79(0.13~219.00)mg/L,Z=3.207、2.044、2.513, P均<0.05],降钙素原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治疗,治愈131例,好转278例,未愈21例,死亡12例,放弃10例。452株MRSA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100.0%敏感,对青霉素100.0%耐药,红霉素耐药率为85.0%(375/441)、克林霉素为67.7%(294/434)、复方磺胺类为5.9%(23/391)、左氧氟沙星为4.5%(19/423)、庆大霉素为3.2%(14/438)、利福平为1.8%(8/440)、米诺环素为1.1%(1/91)。社区获得性MRSA及医院获得性MRSA两组间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儿童MRSA感染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好发季节为冬春季节,并以社区获得为主。临床疾病以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脓毒血症较多见。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MRSA菌株。MRSA对复方磺胺类、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普遍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临床医生需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及药敏情况,积极有效抗感染治疗,改善MRSA感染患儿临床预后。

  • 标签: 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疾病特征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引发的疫情,已成为当前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与生命。上海儿科专家近期就当前的NCP热点问题展开了线上讨论,对于儿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特点、早期筛查要点、治疗和院内感染防护等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凝练了疾病发生、发展、诊疗和防控的规律,并提出相关的专家建议,供临床一线的儿科医师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儿童 快速筛查 诊断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并分析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将患儿分为单纯尿路感染组(29例)和复杂尿路感染组(79例),对比两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116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77.59%),革兰阳性菌26株(22.41%)。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在10%左右;对呋喃妥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在20%左右;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其含酶抑制剂耐药率在30%~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对链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在0~20%。单纯尿路感染组与复杂尿路感染组中的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耐药情况的改变,可能需要改变经验性抗感染药物,呋喃妥因可以作为轻症患儿经验性应用的推荐,既往可能低估了单纯尿路感染病原耐药情况,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尿路感染 病原菌 细菌耐药 儿童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采取系统护理的效果作出探究。 方法 样本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本院接收的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82 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1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后的炎症因子水平( CPR 、 IL-6 、 IL-8 )、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接受系统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炎症因子水平方面远远优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也远远短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判定系统护理对于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可以减少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缩短患者抗生素使用和住院的时间,护理效果明显,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脏外科 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儿童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快速精准诊断感染致病原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核酸检测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极大推动了病原生物学精准检测的发展。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测序技术、基于基因编辑的病原检测技术等不仅拓展了病原核酸检测的通量,还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性,已逐渐成为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测手段。现对不同核酸分子检测技术方法、检测时间、检测效能及潜在卫生经济学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以期明确不同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的适宜策略,为临床医师的遴选提供参考。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分子检测 卫生经济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化疗和(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儿血清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及乙肝疫苗再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疫苗接种门诊就诊的完成化疗和(或)HSCT后患儿2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础疾病分为白血病组(85例)、淋巴瘤组(30例)、实体瘤组(49例)和非恶性血液病组(75例)。根据基础疾病治疗方式分为化疗组(126例)、HSCT组(89例)和化疗+HSCT组(24例)。测定其治疗前后患儿血清HBsAb水平;对部分HBsAb阴性患儿进行3剂乙肝疫苗再接种,监测接种后疫苗相关不良反应,并于完成接种后1个月测定血清HBsAb水平。HBsAb滴度<10 U/L为阴性,≥10 U/L为阳性。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组间HBsAb转阴率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探讨HBsAb转阴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239例患儿中男143例、女96例。化疗和(或)HSCT前,179例(74.9%)HBsAb阳性,60例(25.1%)HBsAb阴性;化疗和(或)HSCT结束后,具有乙肝保护性抗体的179例患儿中,133例(74.3%)HBsAb转为阴性;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基础疾病(χ²=10.211,P=0.015)、治疗方式(χ²=14.899,P<0.01)和治疗前HBsAb水平(χ²=32.117,P<0.01)组患儿治疗后HBsAb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接受HSCT治疗[以化疗组为参照,比值比(OR)= 2.999,95% 可信区间(CI)1.276~7.050,P=0.012]和治疗前HBsAb低于328.2 U/L(以治疗前HBsAb≥328.2 U/L为参照,OR=6.397,95%CI3.159~12.954,P<0.01)是HBsAb转阴的危险因素。48例血清HBsAb阴性且接受乙肝疫苗再接种患儿中,47例(97.9%)HBsAb滴度转为阳性,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化疗和(或)HSCT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完全丧失对乙肝的保护性体液免疫。对其进行再接种可取得较高的转阳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在此类人群中推广。

  • 标签: 儿童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肝炎,乙型 血清学免疫临床试验注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NCT0337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