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改善大鼠减体积移植肝脏的微循环中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转染HO-1/腺病毒(Adv)构建HO-1/BMMSCs。"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即刻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BMMSCs或HO-1/BMMSCs单细胞悬液1 ml,观察存活的入组大鼠术后即刻、3、7和14 d的指标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通过生化检测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的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Na+-K+-ATP酶活力;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术后7 d时的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Power Lab检测肝移植术后7d时的门静脉压力;Western blot检测移植肝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vWF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水平。结果HO-1/BMMSCs能显著减轻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移植肝的病理损伤及排斥反应,改善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同时能显著促进eNOS的表达,抑制iNOS的表达,降低门静脉压力,显著促进肝窦vWF的表达及HA的降解,保护肝窦内皮细胞,进而改善肝脏微循环,与NS组和BMMSC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BMMSCs可以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发挥保护大鼠减体积移植肝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方法雄性6~8周龄SD大鼠110只,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后,分为模型组、BMSCs组和HO-1/BMSCs组,每组11只,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BMSCs及HO-1/BMSCs。另外选取11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示踪实验检测BMSCs定植部位,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示踪实验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在大鼠肝脏。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和HO-1/BMSCs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改善,肝纤维化评分及分期亦明显降低,且HO-1/BMSCs组上述指标更优于BMSCs组。HO-1/BMSCs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别为(0.92±0.21)、(0.84±0.03),高于BMSCs组与模型组[BMSCs组:(0.54±0.16)、(0.53±0.04);模型组:(0.49±0.06)、(0.11±0.06)],而Viment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别为(1.21±0.23)、(3.82±0.80),低于BMSCs组与模型组[BMSCs组:(1.32±0.17)、(6.39±0.75);模型组:(1.41±0.18)、(16.94±1.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1/BMSCs可以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比单纯BMSCs更为有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肝硬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10只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硬化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BMMSCs组及HO-1/BMMSCs组,分别经阴茎背静脉注射PBS、BMMSCs及HO-1/BMMSCs,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与谷丙转氨酶(ALT),ELISA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HA)与Ⅳ型胶原蛋白(Ⅳ-C)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与模型组及BMMSCs组相比,HO-1/BMMSCs组大鼠肝组织Ishak评分及分期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ALB明显升高(P<0.05),ALT、HA及Ⅳ-C均明显降低(P<0.05);CD4+T/CD8+T比值明显升高(P<0.05),Th17/Treg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HO-1/BMMSCs较单纯BMMSCs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9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根据UACR将T2DM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6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65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65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检测血清sFRP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²检验比较3组患者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sFRP5水平与炎症因子及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血清sFRP5的影响因素。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sFRP5水平均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糖尿病病程、FPG、HbA1c、FIns、HOMA-IR、收缩压、舒张压、SCr、UACR、hs-CRP、IL-6、TNF-α及TGF-β1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均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均P<0.05)。血清sFRP5与糖尿病病程、FPG、FIns、HOMA-IR、HbA1c、UACR、SCr、TC、hs-CRP、IL-6、TNF-α、TGF-β1均呈负相关(均P<0.05)。UACR、TGF-β1、HOMA-IR是血清sFRP5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DKD患者血清sFRP5水平明显降低,与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密切相关,血清sFRP5可能通过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反应共同参与DKD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