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于《耆夜》篇有“作歌一终”、“作祝诵一终”,于《芮良夫毖》有“作毖再终”等词语,并有相应的诗歌文本。古代典籍尚有“三终”的记载。“终”是音乐作品的一个独立单位,“一终”可以是一首独立的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部音乐作品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上都是一个完整的单乐段结构。“再终”(“二终”)和“三终”则是一部音乐作品的两个或三个组成部分,在音乐上应为两段体或三段体结构。同时,“再终”和“三终”也有可能是两首或三首独立的单乐段音乐作品。
简介:1995年,陕西临潼唐代华清宫梨园遗址得以发掘,梨园建筑共有八个室,其中五室两庑可供梨园弟子居住。据八个室的面积推算,华清宫梨园可能居住的乐工约有53人。综合考虑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测梨园乐工共约50人左右,其中包括乐队成员20人上下,歌舞表演者30人左右。华清宫梨园遗址仅是梨园弟子的居住地,而并非当时的观演场所。
简介:2013年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曾侯墓出土西周早期编钟五件,计有甬钟四、镈一。甬钟的形制、纹饰、音阶和组合,均与中原地区西周编钟具有密切关系。西周早期至晚期的编钟,除有三件组合外,还存在四件、五件和六件的组合形式。西周早期的钟、镈配器方式为四钟一镈,后来演变为八钟三镈或六钟三镈,并延续至春秋早期。
简介: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一件竹质漆筒,上有墨书四字,其中的“簧”字,应指拨奏体呜乐器簧,即至今仍流传于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口弦,而非指吹管乐器笙、竽或其簧片。竹筒应为存放簧之用,而非笙、竽的管或其它零部件。
简介:以美国芝加哥等地收藏的乾隆二十六年特磬和二十九年编磬,与国内的一些藏品加以比较,并结合文献记载予以分析,可知在乾隆二十六年,中和韶乐增用特磬和锝钟。清代有特磬和编磬两种磬制。特磬与铸钟对应,以大小来设计音高,二者都是随月用律,其意义重在礼仪;编磬与编钟对应,以厚薄来设计音高,并按十二律编排,可以旋宫转调。
简介:近年来一系列新的考古发现,包含了许多重要的音乐文物,如各地出土的不同时代、国别和族属的乐器,以及与音乐有关的简帛佚籍等。这些新的考古材料,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带来了契机,使我们有机会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其学术意义之重要,应是不言而喻的。
简介:族性、政治和社会变迁,是当前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所关注的论题。文章对五种西方民族音乐学论作予以评述,并试图探寻其对中国音乐研究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简介:从商周乐器的考古发现情况分析,出土于遗址、祭祀坑、窖藏和墓葬的乐器,多与当时的祭祀活动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商周乐器的祭祀功能。
清华简“作歌一终”等语解义
论华清宫梨园遗址及有关问题
论叶家山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
秦墨书竹筒与乐器“簧”
乾隆特磬、编磬与中和韶乐
考古新发现与古代音乐史研究
民族音乐学与族性、政治和社会变迁
从商周乐器的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