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内微导丝电凝治疗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方法(1)取临床用于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微导丝SilverSpeed,以抗凝的新西兰大白兔离体动脉血液为介质进行体外电解产气实验,扫描电镜观察微导丝表面的血栓附着情况。(2)使用静脉袋移植法制作兔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将动脉瘤模型大白兔分为微导丝电凝治疗组(4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采用SilverSpeed微导丝电凝模拟治疗(分别在6 V、9 V、12 V、15 V、18 V电压下通电1 min、3 min、6 min、9 min、12 min、15 min)后观察瘤腔封闭数量和所形成血栓的质量。DSA观察是否有动脉瘤破裂以及是否有载瘤动脉血栓形成。12 h后行头部MRI的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检测载瘤动脉远端的脑供血区是否有新发性脑组织缺血灶。6个月后再次行DSA,观察动脉瘤是否复发。结果(1)电解产气实验结果显示,SilverSpeed微导丝通电后有气泡产生,电压越高则反应越剧烈。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在离体血液中通电后的微导丝表面有明显的血栓附着,电压较高时血栓更为致密。(2)相同通电时间下,电压越高,微导丝电凝治疗组大白兔动脉瘤腔完全闭塞数量越多。同一电压下,通电时间越长,所形成血栓的质量越好。缺血事件仅发生在电压>9 V的微导丝电凝治疗组,通电时间长短和栓塞性事件的发生率无关。电压为15 V时,有2只实验兔在通电3 min时发生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电压为18 V时,有4只实验兔在通电9 min时心跳骤停死亡,另有2只在通电6 min时发生动脉瘤破裂而死亡。结论动脉内微导丝电凝治疗动脉瘤的不良事件主要由高电压引起。设置合适电压后,延长通电时间可提升电凝效果且不会增加安全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锁孔入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与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2例破裂PCoA动脉瘤病例,其中4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观察。根据病灶的特点选择经眶上锁孔入路或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并根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在动脉瘤夹闭前和(或)夹闭后导入30°硬质内镜观察。出院后门诊随访,按改良Rankin评分进行评估(mRS)。结果52例患者共52个破裂PCoA动脉瘤,其中经眶上锁孔入路18例,经翼点锁孔入路34例。12例在夹闭动脉瘤前后均置入内镜观察,29例在夹闭后置入内镜观察。3例经内镜观察发现动脉瘤颈残留而调整夹子,2例因误夹PCoA而调整夹子。所有病例均无与神经内镜使用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复查DSA,41例手术中使用内镜辅助观察的动脉瘤均夹闭满意无残留,颈内动脉及PCoA保留完好;未使用内镜观察的动脉瘤中有2个瘤颈残留。门诊随访11~45个月,所有病例都恢复良好(mRS 0~1分)。结论在破裂PCoA动脉瘤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使用内镜观察安全、有效,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直视视角的不足,更充分地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动脉瘤颈残留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损伤。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时阻断技术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破裂P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患者27个动脉瘤(7例患者合并7个其他部位的未破裂动脉瘤)。其中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3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17例。20例患者在术中均采用了临时阻断技术,其中15例临时阻断动脉瘤的近、远端颈内动脉(12例同时阻断PCoA);3例临时阻断动脉瘤近端颈内动脉并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2例仅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观察手术情况,随访临床预后。结果20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均同期手术成功夹闭。20个破裂PCoA动脉瘤中,18个在手术中无破裂出血,2个在替换永久型动脉瘤夹的过程中动脉瘤破口有少量渗血,但不影响手术操作。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显示患者均无明显的缺血性改变;动脉瘤夹闭后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均通畅,动脉瘤均不显影。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无残留,载瘤动脉均通畅。20例患者术后随访(29.4±9.9)个月(13~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PCoA动脉瘤术中使用临时阻断技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动脉瘤的破裂率,有利于完全夹闭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时阻断技术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破裂P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患者27个动脉瘤(7例患者合并7个其他部位的未破裂动脉瘤)。其中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3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17例。20例患者在术中均采用了临时阻断技术,其中15例临时阻断动脉瘤的近、远端颈内动脉(12例同时阻断PCoA);3例临时阻断动脉瘤近端颈内动脉并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2例仅部分夹闭动脉瘤瘤体。观察手术情况,随访临床预后。结果20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均同期手术成功夹闭。20个破裂PCoA动脉瘤中,18个在手术中无破裂出血,2个在替换永久型动脉瘤夹的过程中动脉瘤破口有少量渗血,但不影响手术操作。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显示患者均无明显的缺血性改变;动脉瘤夹闭后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均通畅,动脉瘤均不显影。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无残留,载瘤动脉均通畅。20例患者术后随访(29.4±9.9)个月(13~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PCoA动脉瘤术中使用临时阻断技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动脉瘤的破裂率,有利于完全夹闭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叠加重建技术在头皮动脉瘘手术计划中的应用价值和重建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头皮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在XperCT Cereb. Fast HD模式下采集数据(不注射造影剂),然后在三维旋转血管成像(3DRA)模式下注射造影剂并采集数据,采用叠加重建技术清晰显示瘘口周围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情况,制定手术计划。实施手术对病灶进行切除或断流。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评估局部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局部头皮症状复发和头皮坏死。切除的病灶送检常规病理检查,行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共纳入头皮动静脉瘘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0~60岁,平均34.2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局部头皮搏动性肿物,1例局部头皮菲薄。5例患者共有5个头皮动静脉瘘,位于右侧3例,左侧2例。颞浅动脉供血为主4例,耳后动脉供血为主1例。1例由1条动脉供血,3例由2条动脉供血,1例由3条动脉供血。3例为同侧动脉供血,2例为双侧动脉供血。单一瘘口1例,多发瘘口4例。1条静脉引流2例,2条静脉引流2例,3条静脉引流1例。5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2例完整切除病灶,2例行彻底断流术,1例连同病灶与头皮切除后,采集自体大腿皮肤同期植皮。手术后病理显示均为扩张、充血的血管腔,符合动静脉瘘表现。手术后均愈合良好,随访13~87个月,均无局部头皮症状复发和头皮坏死,其中2例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提示头皮动静脉瘘无复发。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准确、有效地诊断头皮动静脉瘘,叠加重建技术可准确定位瘘口及其周边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瘤夹打磨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在手术中采用瘤夹打磨技术进行个体化瘤夹重塑。手术后1周内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估瘤夹的位置和动脉瘤的夹闭情况。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评估临床预后。结果27例患者共有3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23个,未破裂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9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9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9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17例,经半球间锁孔入路1例。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均夹闭满意,无明显动脉瘤残留。出院时恢复良好25例,轻度残疾2例。随访3~36个月,均无再出血和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瘤夹打磨技术简单、有效,可弥补锁孔入路下手术自由度的限制,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