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6个MSC。根据银屑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μm,两组比较,q=19.25,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q=7.21,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 标签: 银屑病 模型,动物 间质干细胞 Th17细胞 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 咪喹莫特
  • 作者: 顾惠芳 戴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11期
  • 机构: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阴 214400,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苏州 215006 苏州大学影像医学研究所,苏州 215006 苏州市智能医学与装备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12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上灰质核团和脑白质的纹理分析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30例PD患者与2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DTI扫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两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在ITK-SNAP软件上勾画ROI,包括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小脑齿状核和双侧半卵圆区,用A.K软件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imum relevance minimum redundancy,mRMR)选择5个联合诊断效能最高的纹理特征,并构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并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降所得的纹理特征与P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及病程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Hoehn-Yahr (H-Y)分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降选择后得到的5个纹理特征,ROC分析得出其独立预测PD的曲线下面积(AUC)范围为0.692~0.871,构建PD预测模型,该模型的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0.86、0.89、0.84。交叉验证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84、0.94。5个纹理特征与上述各临床评分量表及病程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基于DTI的纹理分析PD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对病情发展的评估价值不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帕金森病 扩散张量成像 纹理分析 随机森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