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体成形术(PVP)或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水泥移位组(78例)和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水泥渗漏(前缘)、水泥黏度、水泥弥散比、水泥交织度、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水泥靶向位置、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水泥渗漏(前缘)、水泥黏度、水泥弥散比、水泥交织度、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水泥靶向位置、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体强化术后发生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水泥前缘渗漏、水泥黏度低、水泥弥散比小、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水泥填充于体前1/3和前中2/3、水泥非靶向注射、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体强化术后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椎体强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穿刺高黏度水泥体成形术(PVP)治疗Ⅰ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C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9例Ⅰ型CS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7例;年龄58~95岁[(79.2 ±15.6)岁]。骨密度T值为-4.5~-2.5 SD[(-3.9±0.2)SD]。损伤节段:L1~L2 56例,L3~L5 63例。其中60例接受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水泥PVP治疗(单侧入路组),59例接受Mager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水泥PVP治疗(双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水泥注入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以及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观察邻近体骨折、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4.1±5.6)个月]。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21.5±6.5)min]明显短于双侧入路组[(37.8±7.4)min],水泥注入量[(4.2±0.7)ml]少于双侧入路组[(6.5±1.1)ml],术中暴露辐射次数[(14.2±3.0)次]少于双侧入路组[(31.4±6.4)次](P均<0.05)。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体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相同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体骨折发生率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分别为5%(3/60)、8%(5/59)(P>0.05)。水泥渗漏单侧入路组4例(7%),双侧入路组11例(19%)(P<0.05)。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Mage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水泥PVP比较,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水泥PVP治疗Ⅰ型CSOVCF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少、术中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成形术(PVP)Ⅰ期治疗手术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8例;年龄65~92岁[(73.0±14.5)岁]。患者均接受Ⅰ期多节段PVP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30例手术体数>3个(观察组),75例手术体数≤3个(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水泥注入量、水泥渗漏及再发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3个月[(12.5±1.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71.2±12.2)min]、术中透视次数[(38.8±6.4)次]、水泥注入量[(20.2±4.6)ml]长或多于对照组[(52.3±10.6)min、(25.4±5.3)次、(12.3±4.3)ml](P均<0.05)。水泥渗漏和再发体骨折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感染、神经损伤或水泥植入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7.6±0.7)分、(3.0±0.8)分、(2.3±0.7)分、(2.2±0.6)分]与对照组[(7.4±0.5)分、(2.9±0.4)分、(2.1±0.5)分、(2.0±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DI[(74.6±3.3)%、(36.8±4.6)%、(29.7±4.0)%、(24.0±3.6)%]与对照组[(73.8±1.0)%、(35.1±0.9)%、(28.4±2.2)%、(22.8±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L评分[(34.5±5.0)分、(54.5±3.8)分、(73.7±3.9)分]与对照组[(36.2±3.4)分、(56.8±4.7)分、(75.3±5.3)分、(81.3±4.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AS、ODI和ADL评分术后各时相点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PVPⅠ期治疗手术体数>3个与手术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同等优势。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粘合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和徒手穿刺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体成形术的19例上胸椎OVCF患者(20个体)资料(机器人组)和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徒手穿刺完成体成形术的21例上胸椎OVCF患者(21个体)资料(徒手组)。机器人组男5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徒手组男6例,女15例;年龄64~83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水泥注入量、术后并发症(水泥渗漏、感染和血管栓塞),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体前缘高度(AH)和后凸角(KA)观察疗效。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中19例患者(20个体)和徒手组中21例患者(21个体)均顺利完成单侧穿刺入路体成形术。40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37.9±8.2) min]、水泥注入量[(2.3±0.9) mL]、水泥渗漏发生率(10.0%,2/20)均少于或低于徒手组[(46.2±9.4) min、(4.2±1.3) mL、42.9%(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和血管栓塞发生。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ODI、AH和K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徒手穿刺体成形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T1~T4)OVCF临床疗效满意,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水泥注入量,并降低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 标签: 胸椎 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手术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肝癌骨转移患者的癌症治疗评估量表-痛量表(FACT-BP),研究放疗对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临床因素对放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市肿瘤医院43例肝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前后FACT痛量表,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总体功能状态、疼痛程度、躯体功能、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分析放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并对比分析生活质量未改善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各临床因素与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后患者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较放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1、5.887、9.407、7.785、4.487, P<0.05)。生活质量未改善患者中,放疗前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社会心理评估评分均降低明显,存在明显差异(t=3.381、4.982,P<0.05)。各临床因素中,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对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明显影响(χ2=5.180、7.457,P<0.05)。放疗前骨转移部位是否存在软组织肿块,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50.00%、85.00%。放疗处方剂量<40 Gy及≥40 Gy,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4.44%、84.00%。多因素分析发现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有相关性(OR=0.296、0.020、1.592, P<0.05)。结论骨转移部位的放疗能明显改善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心理状态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疗处方剂量≥40 Gy更可能改善骨转移部位存在软组织肿块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癌骨转移 放疗 骨痛量表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