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结肠癌手术患者给予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68例结肠癌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132.6±32.4)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7.9±45.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66,P<0.05)。实验组淋巴结清除数为69个,多于对照组的36个。实验组并发生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对于结肠癌手术患者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清除淋巴结,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应用于困难性胆囊切除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110例困难性胆囊切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全切术,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中转开腹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胆道损伤、胆瘘、大出血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应用于困难性胆囊切除患者在保障手术预期的同时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避免中转开腹。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相关操作及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本院肛肠外科收治需通过胆囊切除治疗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记录对比2组患者以下指标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两者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接受胆囊切除治疗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低、痛苦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保障患者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波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眼前节结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 24例白内障合并(31眼)青光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数目、抗青光眼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UBM检查中,测量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和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并观察术后滤泡形态。采用偏差分析、秩和Wilcoxon测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t测试进行重复测量.结果31只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BCVA分别为(0.620)± 0.39、0.68 ± 0.29、0.64 ± 0.36、0.60 ± 36)和术前(0.19 0)± 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热缺血时间(WIT)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344例接受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0例,女104例;中位年龄57(23~89)岁;中位体质指数25.6(16.7~36.0)kg/m2;213例伴高血压病,66例伴糖尿病;92例有吸烟史。术前肌酐中位值73(32~170)μmol/L;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值95(33~142)ml/(min·1.73m2)。肿瘤最大径中位值2.5(7~9)cm。344例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肾动脉阻断方式均为热缺血。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评估WIT与术后eGFR变化百分比[(术后eGFR-术前eGFR)/术前eGFR×100%]的相关性。根据术中WIT将患者分为WIT<20 min组、20 min≤WIT<30 min组和WIT≥30 min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对术前eGFR和肿瘤直径进行校正。结果3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29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2例,嫌色细胞癌11例,其他病理类型12例;病理分期T1a期318例,T1b期18例,≥T2a期8例。344例中WIT<20min组119例,20min≤WIT<30min组146例,WIT≥30min组79例,3组肿瘤最大径[2.1(0.7~5.0)cm与2.8(0.8~6.0)cm与3.0(0.9~9.0)cm]及术后6~12个月eGFR变化百分比[-3.3%(-29.3~43.8)%与-8.5%(-65.0~75.9)%与-9.3%(-42.5~2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WIT增加,术后eGFR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在30min后曲线逐渐趋于平稳(R2=0.044,P=0.015)。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术前eGFR基线和肿瘤最大径进行校正后,WIT<20 min组术后eGFR显著高于20 min≤WIT<30 min组(P=0.009)和WIT≥30 min组(P=0.017)。20 min≤WIT<30 min组与WIT≥30 min组术后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6)。结论肾部分切除术中,WIT< 20min的患者术后eGFR水平高于WIT≥20min患者。而当WIT超过20min后,缺血时间的延长不会造成肾功能的进一步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经阴道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NOSE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7例行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经阴道NOSES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0(49~84)岁。4例有腹部手术史,其中2例有子宫全切术史。平均体质指数25.4(22.0~31.2)kg/m2。平均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3(2~5)分。平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1~3)分。术前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8.5±1.8)分。17例术前均行膀胱镜活检,病理结果: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例(高危或反复复发),原位癌1例,腺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建立气腹,置入5个套管。17例均行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经阴道NOSES,其中12例行女性前盆腔脏器切除术,标本切除后经阴道放入阴道保护套,将标本通过保护套取出;3例保留子宫、双附件,在膀胱与子宫及阴道前壁之间游离切除膀胱,切开阴道后穹窿黏膜约2 cm,在腹腔镜直视下置入5 mm套管,经套管置入EndoCatch袋,将标本放入EndoCatch袋后经阴道取出。用2-0可吸收倒刺线缝合阴道。17例尿流改道分别为原位回肠新膀胱3例,回肠通道11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2例;1例因尿毒症行腹腔镜双肾双输尿管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和子宫附件切除术。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数据(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及肿瘤预后相关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分级。结果本组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总手术时间(309.8±55.7)min,平均NOSES时间(14.0±5.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260.0±233.2)ml,2例输血。术后平均正常饮食恢复时间2(1~4)d。17例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6例术后≤30 d发生Clavien-Dindo 1~2级并发症,分别为低白蛋白血症3例、疼痛2例、发热伴疼痛1例;1例术后>90 d发生Clavien-Dindo 1级并发症,为轻微肾盂积水。术后第1、2、3天VAS中位值分别为2、2、1分。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5.0±10.9)(34~60)个月。术后3、6个月PFDI-20评分分别为(9.8±1.9)分和(9.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P=0.15)。1例术后1年发生肾脏转移,1例术后2年发生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死亡。结论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NOSES是可行的,具有减少术后腹壁疼痛,利于腹壁恢复美观等优势,对患者的盆底功能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