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咽淋巴和未转移的口咽和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研究口咽和下咽鳞癌咽淋巴的文献(1900—2021年),提取文献中生存率和相关临床特征等结局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及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咽和下咽鳞癌咽淋巴患者的3年生存率(46.1%)、5年生存率(40.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35.9%)均低于未发生转移者(分别为53.0%、62.5%、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0.26、0.38、0.38,95%CI分别为0.10~0.69、0.28~0.51、0.23~0.65,P值均<0.05)。咽淋巴组与未转移组在临床分期为Ⅲ-Ⅳ期、T3+T4期、N2期、颈部淋巴阳性以及淋巴转移数目≥3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4.28、2.20、2.88、10.83、6.53,95%CI分别为1.70~10.74、1.35~3.58、1.90~4.34、3.57~32.95、1.75~24.38,P值均<0.05)。术前影像诊断咽淋巴的灵敏度为0.72(95%CI为0.54~0.85),特异度为0.98(95%CI为0.74~1.0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95%CI为0.80~0.87)。结论口咽和下咽鳞癌发生咽淋巴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临床分期和T分期均较晚,颈部淋巴率较高。咽淋巴较为隐匿,术前影像诊断灵敏度不高。

  • 标签: 咽肿瘤 癌,鳞状细胞 咽后淋巴结 预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咽癌颈部淋巴密度值(lymph node density,LN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241例下咽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29例,女性12例,年龄37~81岁。计算患者的颈部LND,即转移淋巴数量与清扫的淋巴总数的比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ND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LND组和高LND组。对患者进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截断值为0.068,低LND组(<0.068)患者165例,高LND组(≥0.068)患者76例。LND大小与T分期、N分期、最大淋巴直径、淋巴包膜外侵犯、咽淋巴有关(统计值分别为-3.15、-6.82、23.37、20.44、30.18,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颈部淋巴最大直径、包膜外侵犯、咽淋巴以及LND是影响患者DFS(χ²值分别为9.31、7.30、20.09、15.30、9.04、19.44、50.27,P值均<0.05)和OS(χ²值分别为5.02、12.94、18.28、15.91、7.95、16.88、49.45,P值均<0.05)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ND≥0.068的患者DFS更短(HR值分别为0.61、2.23,95%CI分别为0.43~0.88、1.44~3.45,P值均<0.05);T分期晚、LND≥0.068的患者OS更短(HR值分别为1.73、2.39,95%CI分别为1.02~2.93、1.51~3.80,P值均<0.05)。结论LND是下咽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LND≥0.068的患者预后差。

  • 标签: 下咽肿瘤 外科手术 颈淋巴清扫术 淋巴结密度值 预后
  • 简介:摘要卒中抑郁(PSD)是卒中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卒中幸存者中PSD的总体发病率约33%,PSD的发生对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况及社会功能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对PSD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营养代谢与抑郁和脑卒中均有联系,研究发现其与PSD也密切相关,但在PS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不同营养代谢与PSD相关性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营养代谢 发病机制
  •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王振 贺国华 胡珏 宋康平 童洋萍 李芳毅 郭洪权 刘新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4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长沙 410005,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4,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3个月后不良结局的预测因子,构建预测不良结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IVT治疗的346例老年ACI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将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ACI患者IVT治疗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然后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模型。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分别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46例入选者中,109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31.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性出血转化(OR=15.647,95%CI:8.913~27.454)、卒中严重程度(中度卒中OR=3.322,95%CI:1.414~7.811;中-重度卒中OR=8.169,95%CI:4.102~16.258;重度卒中OR=9.653,95%CI:5.440~17.121)、卒中相关性肺炎(OR=2.239,95%CI:1.134~4.420)、心力衰竭(OR=2.758,95%CI:1.424~5.336)是预测老年ACI患者IVT治疗3个月后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基于以上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80~0.89),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20,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症状性出血转化、卒中严重程度、卒中相关性肺炎、心力衰竭这四个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老年ACI患者IVT治疗3个月后不良结局,预测准确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 列线图
  • 简介:摘要调查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痫性发作的认知和决策现况。设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数据采集。2021年7至10月,共收集有效问卷82份,符合纳入标准的有43份。受访者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年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以上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仅有9.3%(4/43)的受访者不认同预防用药,86.04%(37/43)的受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预防性用药,丙戊酸钠(94.59%,35/37)是最常用的预防药物。各中心预防性用药的时长从<3 d至>14 d不等,具有很大差异。脑电图的应用率、我国神经外科医师临床观察到的痫性发作比例均较低。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痫性发作的临床实践尚不够规范,临床医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仍不够全面。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将有利于明确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并对规范用药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作 化学预防 临床决策 调查和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MV X线调强放疗(IM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在经束流匹配,在两台医科达公司直线加速器(Versa HD和Synergy)上互换执行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鼻咽癌、中心型肺癌、前列腺癌各12例患者影像,分别设计IMRT与VMAT计划,并采用电离室与ArcCheck对两台加速器6MV光子束实施患者个体化放疗验证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利用电离室实测Versa HD和Synergy加速器点剂量与计划系统相比偏差分别为(0.32±1.32)%与(0.54±1.29)%。所有计划差异均在±3%范围内,两加速器点剂量相比偏差均在±2%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ArcCheck验证结果进行绝对γ分析,显示所有计划在2mm/3%与3mm/3%标准及10%阈值条件下通过率均超过95%且其两加速器平均通过率差异仅为0.19%(2mm/3%)与0.09%(3mm/3%)。结论IMRT/VMAT计划在两加速器上执行结果均满足临床要求且双方差异微小,可实现相同计划在不同加速器上互换执行。

  • 标签: 加速器束流匹配 调强放疗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电离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心梗出现慢性心衰且伴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治疗当中,胺碘酮与加味炙甘草汤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12月期间海安中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心梗慢性心衰伴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为对象,将入组患者随机均分作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象。对照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则需同时接受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的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数据进行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心梗慢性心衰伴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同时给予胺碘酮及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可行性较强。

  • 标签: 心梗 胺碘酮 慢性心衰 加味炙甘草汤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