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分层救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4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0例,女310例;年龄60~98岁[(79.3±6.3)岁]。依据患者病情,采用DORSSSP进行术前风险预测评估,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A组,208例)、中风险组(B组,157例)、高风险术后未转入外科ICU(SICU)组(C组,23例)、高风险术后转入SICU组(D组,52例)。对各组并发症、病死率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1)A、B、C、D组DORSSSP预测并发症例数分别为52例、60例、14例、31例,各组实际并发症例数分别为45例、55例、13例、16例,A、B、C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2)A、B、C、D组DORSSSP预测死亡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3例、2例、4例,各组实际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1例、2例、1例,A、B、C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病死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RSSSP评分能较好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根据DORSSSP评分实施分层救治,将重症患者术后转入SICU治疗,能显著降低重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式(CLLflow)评分和Moreau评分(MS)系统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效能差异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郑州金域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的133例免疫表型不确定的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分为CLL组(83例)和非CLL组(5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或骨髓白细胞分化抗原CD5、CD10、CD20、CD19、κ链、λ链、FMC7、CD23、CD22、表面免疫球蛋白M、CD200和CD79b免疫标志物表达情况,分别计算CLLflow评分和MS;四格表法计算2种评分系统诊断效能指标,使用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2种评分系统的优效性和一致性检验。结果CLL组CLLflow评分阴性和阳性患者分别为4.8%(4/83)和95.2%(79/83),非CLL组分别为80.0%(40/50)和2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L组MS≤2、3和≥4分患者分别为1.2%(1/83)、10.8%(9/83)和88.0%(73/83),非CLL组分别为86.0%(43/50)、14.0%(7/5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Lflow评分对CLL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79/83)、80.0%(40/50)、88.8%(79/89)和90.9%(40/44),MS系统分别为98.8%(82/83)、86.0%(43/50)、92.1%(82/89)和97.7%(43/44)。CLLflow评分与MS总体符合率、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1.0%(121/133)、93.3%(83/89)和86.4%(38/44),且McNeamr优势性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96)。MS≤2分和MS≥4分时,MS系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73/73)和97.7%(43/44),CLLflow评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71/73)和86.4%(38/44)。MS=3分时,MS系统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9/9)和0(0/7),CLLflow评分为88.9%(8/9)和57.1%(4/7)。结论CLLflow评分和MS对CLL鉴别诊断性能无明显差别,且2种评分系统一致性较好,但MS=3分对CLL病例诊断的特异度较低,联用CLLflow评分可提高其对CLL诊断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3个月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分析早期不良反应,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门诊和住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60例,收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既往脆性骨折史、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地舒单抗60 mg皮下注射治疗,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采用NR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ODI对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3个月后,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骨质疏松症程度、是否有脆性骨折史和是否有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的患者中,NRS评分以及ODI较治疗前均是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既往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患者较无骨折史患者的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较骨质疏松症患者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值与治疗前后NRS评分降低程度呈负相关(P=0.042)。260例患者中出现骨骼肌肉疼痛6例(2.3%),乏力5例(1.9%),皮疹4例(1.5%),泌尿系感染2例(0.7%),头晕2例(0.7%),发热2例(0.7%),低钙血症1例(0.4%),不良反应报告共22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8.5%。结论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能早期改善疼痛症状以及功能障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特别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较低、合并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相关因素并建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9例行nCRT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9例患者中33例(20.8%)患者达到pC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CRT前肿瘤最大厚度≤25 mm(P=0.046)、同步强化化疗(P=0.013)、nCRT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1.65(P=0.004)及nCRT前血清CEA≤5 ng/ml(P=0.016)均与pCR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步强化化疗、nCRT前NLR及nCRT前血清CEA是pCR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pCR预测评分系统,评分为0、1、2、3分患者pCR的概率分别为42%(10/24)、30%(19/63)、5%(3/57)、7%(1/15)。评分≤1分患者pCR的概率为33%(29/87),评分˃1分患者pCR的概率为6%(4/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为0.729(95%CI:0.638~0.820,P˂0.001)。结论同步强化化疗、nCRT前NLR≤1.65及nCRT前血清CEA≤5 ng/ml是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pCR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以上指标构建的评分系统可有效预测pCR。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来源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直径>2 cm的原发性胃GIST;接受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未接受术前靶向药物治疗。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解放军总医院(32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8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75例)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8例)共计85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444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413例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最近邻匹配法对开腹组与腔镜组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4;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 rank检验比较长期预后。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293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径以及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者比例高[<100 ml比例:52.9%(155/293)比36.2%(106/293),Z=-12.857,P<0.001],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5.3±0.9)d,t=1.505,P=0.003]和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4.8±1.0)d比(6.5±1.0)d,t=1.847,P=0.008],术后住院时间较短[(8.6±0.3)d比(10.5±0.3)d,t=4.235,P<0.001]。按照解剖部位进行亚组分析:(1)胃贲门部及幽门部: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胃底部: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进食时间早[(4.0±0.2)d比(4.5±0.2)d,t=0.512,P=0.038]、引流管拔除时间[(5.1±0.4)d比(6.4±0.6)d,t=0.517,P=0.044]和术后住院时间[(8.0±0.5)d比(11.1±0.9)d,t=0.500,P=0.002]明显缩短,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胃小弯侧: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8.1%(43/74)比33.7%(25/74),Z=7.632,P=0.034]、胃管拔出时间[(2.7±0.2)d比(3.2±0.3)d,t=0.503,P=0.007]、术后排气时间[(2.8±0.1)d比(3.4±0.2)d,t=0.532,P=0.030]、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3±0.2)d,t=0.508,P=0.020]、引流管拔除时间[(4.2±0.4)d比(5.7±0.5)d,t=0.508,P=0.020]及术后住院时间[(8.3±0.6)d比(10.7±0.3)d,t=0.502,P=0.006]均优于开腹组。(4)胃大弯侧: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2.7%(39/74)比36.5%(27/74),Z=7.681,P=0.032]、胃管拔出时间[(2.6±0.2)d比(3.6±0.2)d,t=0.501,P=0.001]、术后排气时间[(2.7±0.2)d比(3.4±0.2)d,t=0.501,P=0.016]、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7±0.2)d,t=0.500,P=0.001]、引流管拔除时间[(4.0±0.5)d比(5.9±0.4)d,t= 0.508,P=0.002]及术后住院时间[(7.5±0.3)d比(9.5±0.1)d,t= 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按肿瘤大小进行亚组分析:(1)肿瘤长径2.0~5.0 cm组: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9±0.1)d比(3.5±0.1)d,t=0.500,P=0.001]、术后进食时间[(4.5±0.1)d比(5.0±0.2)d,t=0.501,P=0.013]、引流管拔除时间[(4.8±0.3)d比(6.0±0.3)d,t=0.511,P=0.008]及术后住院时间[(8.1±0.4)d比(10.1±0.3)d,t=0.513,P=0.001]均优于开腹组。(2)肿瘤长径5.1~10.0 cm组:腔镜组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4.7±0.2)d,t=0.506,P=0.015]、引流管拔除时间[(4.6±0.4)d比(6.4±0.5)d,t=0.501,P=0.004]、术后住院时间[(8.2±0.3)d比(10.9±0.6)d,t=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两组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腔镜组和开腹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4%和91.6%(P=0.734),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0.8%(P=0.6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肿瘤>2 cm胃GIST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对于非胃大弯侧及胃底体前壁、直径≤ 5 cm的GIST行腹腔镜手术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模型和血清D-二聚体对早期预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4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结果全组患者术后Caprini评分4分患者8例,5~7分患者217例,≥8分患者15例。共67例术后出现下肢DVT,其中5例术后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62例无明显症状。Caprini评分4分患者中术后无下肢DVT;5~7分患者中57例(26.3%)术后出现下肢DVT;≥8分患者中10例(66.7%)术后出现下肢DVT,≥8分与5~7分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患者术后Caprini评分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7±1.01 比 5.80±0.94,t=4.108,P<0.001)。DVT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08±2.27 比 2.01±1.04,t=7.715,P<0.001;2.93±1.81 比 2.30±1.21,t=2.631,P<0.001)。根据ROC曲线,术后第1天D-二聚体预测下肢DVT的最佳临界值为2.84 mg/L,敏感度为70.1%,特异性为87.3%,AUC为0.815。术后第3天D-二聚体预测下肢DVT的最佳临界值为1.67 mg/L,敏感度为85.1%,特异性为34.7%,AUC为0.611。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高,以无症状性血栓为主;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D-二聚体超过2.84 mg/L时应高度警惕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及早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