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 简介:摘要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Ⅱ型内漏行腹腔镜下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结扎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手术细节及治疗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失血200 ml,术中成功使用止血夹双重结扎发自瘤体前壁的肠系膜下动脉、2对发自瘤体后壁的腰动脉以及1根发自瘤体后壁的骶正中动脉。住院期间无血制品使用,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内包含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的三期CT增强扫描以及超声造影检查瘤腔内均未见造影剂显影。说明采用腹腔镜技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处理EVAR术后Ⅱ型内漏是有效、安全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对7例7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患者,应用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创面,同时桥接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其中拇指2例2指,示指3例3指,中指2例2指。手指缺损创面面积为2.5 cm×3.0 cm~5.0 cm×7.0 cm;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为1.0~3.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5 cm~5.5 cm×8.0 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予预防感染、抗痉挛、抗凝血、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卧床制动1周。每月定期随访,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结果7例7指皮瓣及指体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好,弹性良好,外形饱满,无明显臃肿,术后6个月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无明显肿胀、萎缩,皮肤温度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指体功能,优3例,良4例;小腿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可靠,皮瓣外形满意,并能同时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腓浅动脉皮瓣 血流桥接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0.0 cm×10.0 cm~23.0 cm×17.0 cm。常规行术前CDU穿支定位78条穿支,实际切取67条穿支。根据术中实际穿支情况进行分叶设计,完全型双叶皮瓣19例,采用皮肤分叶深筋膜相连的筋膜型双叶皮瓣17例。皮瓣的血液循环重建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与受区血管吻合,采用血流桥接型吻合方式8例。所有大腿供区均Ⅰ期缝合。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5例双叶皮瓣顺利成活,1例修复2处创面者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为11~83 d。术后随访6~3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2~S3。供区除1例瘢痕面积较大外均为线形瘢痕存留,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在体现双叶皮瓣优势的同时,供区更加隐蔽,可以成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不能切取双叶皮瓣时的有益补充。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双叶皮瓣 修复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标准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瘤颈解剖特点分为复杂瘤颈组和非复杂瘤颈组,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标准EVAR治疗两组腹主动脉瘤的结果,评估复杂瘤颈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CTA和随访资料完整的133例患者,其中复杂瘤颈组88例(66.2%),非复杂瘤颈组45例(33.8%),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平均住院日、技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远期再干预、远期内漏、动脉瘤直径增大、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瘤颈因素与预后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瘤颈直径>31 mm与远期再干预相关(OR=24.975,P=0.02)。结论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标准EVAR治疗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血管外科手术 复杂瘤颈 腔内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腔内血栓减容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导管溶栓(CDT)、AngioJet和Rotarex机械血栓抽吸术(PMT)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患者均完成血栓减容治疗,CDT组36例,AngioJet组28例,Rotarex组32例。单纯Angiojet血栓抽吸减容率89.3%(25/28),临床成功率92.8%(26/28);单纯Rotarex血栓抽吸减容率87.5%(28/32),临床成功率96.8%(31/32);CDT溶栓组血栓减容率61.1%(22/36),其中溶栓期间改为切开取栓的8例,PMT 6例,临床成功率86.1%(31/36)。术中远端动脉栓塞率21.4%,穿刺点和局部皮下血肿发生率10.7%,血管破裂率2.1%。中位随访13个月无新发大截肢病例,生存率为97.9%,一期通畅率为67.8%,二期动脉通畅率85.7%。结论PMT较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用于侵犯岩骨段颈内动脉的颅底巨大肿瘤的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联合颞下窝进路并重建高位颈内动脉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7~55岁。结果5例患者中3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颈动脉瘤,1例为腺样囊性癌复发;肿物中位横截面积为60 mm×51 mm(范围:28 mm×22 mm~72 mm×58 mm)。所有病例均使用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的术式完整切除肿物。术中中位出血量为1 000 ml(范围:600~2 500 ml)。3例患者术后无暂时或长期脑血管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由于脑血管栓塞出现偏瘫。除了复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术中切除面神经,其余患者面神经功能均在术后3~12个月内恢复为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术后5例患者均规律随访36个月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于侵犯高位颈内动脉且无法与动脉分离的侧颅底肿瘤,颞下窝进路联合颈内动脉重建可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

  • 标签: 颅底肿瘤 耳外科手术 颞下窝进路 颈内动脉 血管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