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选择486例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糖尿病肾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对比分子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ERN)、24h尿白蛋白定量等指标。结果护理干预组的收缩压、舒张压、BUN、SCr、SUA、HbA1c较非护理干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利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的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气血亏虚患者采用八珍汤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样本为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气血亏虚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二甲双胍疗法,观察组给予八珍汤疗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糖指标控制情况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证明,对糖尿病气血亏虚患者采用八珍汤疗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糖指标,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干预效果。方法 对医院在2019年7月到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n=35例)与试验组(n=35例),对照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自我管理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指标变化,试验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指标,试验组中空腹血糖、体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干预效果,试验组血压控制率91.4%、血糖控制率97.1%,对照组患者血压控制率80.0%、血糖控制率82.9%,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可提高临床干预效果,改善患者血糖、血压水平,可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疫情期间居家高血压老年人生活方式与认知健康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在2020年2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将100例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无认知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疫情期间居家生活方式及认知健康状况。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高血压疾病认知状况,观察组患者高血压认知及格率86.0%,对照组93.0%,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居家生活方式,在饮酒、吸烟、作息、饮食、运动、用药方面,观察组患者饮酒、吸烟、不良作息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运动、规律饮食、按时用药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对比认知障碍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患者认知障碍与饮酒、吸烟、不良作息呈负相关性,与健康运动、规律饮食、按时用药呈正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疫情期间居家高血压老年人,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改善患者居家生活方式,可提升患者认知健康,发挥积极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 很多老年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在完成手术后都会存在一定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分析将 右 美托咪定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对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产生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这些患者全部进行全麻手术,按照不同的治疗措施将 100 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中患者人数相同,观察组患者全麻后泵入 右 美托咪定,而对照组则在全麻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同时明确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情况。 结果 在手术时,两组患者和心率变化情况并不明显,但在手术时对比两组患者丙泊酚和芬太尼剂量后,发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产生的差异十分明显( P < 0.05 )。手术的前一天,患者的认知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患者术后的 6h 、 12h 以及 24h 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程度产生的差异明显( P < 0.05 )。 结论 临床治疗老年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时,将 右 美托咪定应用其中可以让患者的术中麻醉使用剂量有效减少,同时还可以患者认知功能受到麻醉的损害减少,让患者的手术痊愈得到促进。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锥形根尖种植体与非锥形根尖种植体对老年植牙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上颌前磨牙区后天性牙缺失患者共 80例,随机分为锥形根尖组与非锥形根尖组,每组 40例,对比两组患者两组形状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的旋如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 (ISQ),采用 Image J软件分析对比术后 6个月和 1年的骨缺损量。结果 两组患者植入后即时测量的扭矩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34, P=0.595),两组患者植入时测量的 ISQ值和植入 6周及 6、 12个月的 ISQ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锥形根尖组患者植入后 6个月与植入时的骨丢失量平均为 (0.242±0.135)cm3,非锥形根尖组植入后 6个月与植入时的骨丢失量平均为 (0.214±0.147)cm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76, P=0.384),植入 12个月两组均较植入时有骨长入,但平均骨量变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05, P=0.164)。结论 锥形根尖种植体与非锥形根尖种植体在老年植牙中的初期稳定性相当,不影响骨长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特征的学生在流行病学对分课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PAD)教学中的参与度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对分课堂教学,提高流行病学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选取上海健康医学院2019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1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流行病学课程的部分章节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设计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目标、对分课堂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自评,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基础知识进行评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学生对分课堂参与度评分为27.0(6.0)分,课堂效果自评分为30.0(8.0)分,学生的能力评价得分为70.0(20.0)分,基础知识得分为(81.02±5.84)分。课后复习时长不同的学生对分课堂参与度评分不同,从不复习者24.0(5.0)分,复习0.5至1小时者27.0(6.0)分,复习1小时以上者28.0(6.0)分;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意愿不同的学生对分课堂参与度评分不同,意愿较弱者24.0(7.0)分,意愿中等者27.0(5.8)分,意愿较强者30.0(6.0)分;学习目的不同的学生对分课堂参与度评分不同,为了获得学分者24.0(2.0)分,为了获得学分和升学考研者27.0(6.0)分,为了获得学分和提高能力者28.0(7.0)分。以上不同特征学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分课堂参与度对教学效果的回归系数β=0.989(P<0.001),对分课堂参与度对学生能力的回归系数β=0.552(P=0.010)。结论不同特征的学生在流行病学对分课堂中的参与度不同,而对分课堂的参与度是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教师在对分课堂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参与度,才能真正提升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基因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的38例原发性HLH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将患儿分为破坏性突变组和非破坏性突变组,家族性HLH(FHL)组和非FHL组,细胞脱颗粒功能受损组和非脱颗粒功能受损组,分析不同组间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功能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38例患儿男23例、女15例,发病年龄2.5(0.1~13.7)岁。PRF1(13例,34%)和UNC13D(12例,32%)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携带破坏性基因突变的患儿(25例)发病年龄小于非破坏性突变组患儿(13例)[1.0(0.1~9.0)比4.0(0.4~13.4)岁,Z=-2.711,P=0.007]。家族性HLH患儿(26例)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抽搐发生率高于非家族性HLH患儿(12例)[62%(16/26)比2/12,χ²=6.631,P=0.015;54%(14/26) 比 2/12,χ²=4.656,P=0.040]。脱颗粒通路受损组患儿(29例)可溶性CD25(sCD25)[38 444(2 393~44 000)比15 304(1 620~36 937)ng/L,Z=2.634,P= 0.008)、胆红素[23.5(6.3~126.4)比6.0(3.6~31.0)μmol/L,Z=2.992,P=0.003)、干扰素γ(IFN-γ)[20.7(0~248.7)比 11.9(2.6~21.0) ng/L,Z=2.156,P=0.031]、白细胞介素10(IL-10)[20.7(4.3~2 500.0)比11.8(4.0~88.0) ng/L,Z=2.210,P= 0.027]均高于非脱颗粒通路受损组患儿(9例),而中性粒细胞计数[0.5(0.1~8.0)×109 比 1.0(0.9~2.3)×109/L,Z=-3.197,P=0.001]、铁蛋白[1 133(78~10 452)比 3 048(630~37 900)μg/L,Z=-2.407,P=0.016]、乳酸脱氢酶[410(188~1 254)比599(389~3 147)U/L,Z=-2.489,P=0.013]明显低于非脱颗粒通路受损组。结论在原发性HLH患儿中PRF1和UNC13D基因突变最常见。携带破坏性基因突变的患儿发病年龄较早;家族性HLH患儿更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抽搐;脱颗粒通路受损患儿sCD25、胆红素及IFN-γ、IL-10水平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ies, WMHs)以及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总体负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基线卒中严重程度,根据头颅MRI图像评估CSVD总体负担,根据Fazekas分级量表评估WMHs严重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发病后90 d时的功能转归,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3例,其中126例(82.35%)转归良好,27例(17.65%)转归不良。两组之间年龄、基线NIHSS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Fazekas总分、脑室周围WMHs评分以及深部WM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SVD总体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1.245,95%可信区间1.023~1.515;P=0.028)及Fazekas总分(优势比1.635,95%可信区间1.049~2.549;P=0.030)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SVD总体负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无关,WMHs和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发生血清病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经验,分析血清病是否影响AA预后。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AA应用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出现血清病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AA患儿48例。中位年龄5岁5个月(2岁1个月~15岁6个月),男女比例1.4∶1.0;75.0%(36/48例)发生血清病,中位发病时间为IST第11天,72.2%(26/48例)发生在第7-14天;临床表现前3位为关节痛(63.9%,23例)、发热(52.7%,19例)、皮疹(52.7%、19例)等。血清病组与无血清病组IST前和血清病发生时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T结束后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血清病的患儿发病率(2/12例,16.6%)低于未应用者(34/36例,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7,P<0.001)。发生血清病后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4 mg/(kg·d)]治疗症状均好转。随访至IST治疗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患儿共37例,发生血清病者25例,19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6例未愈;不发生血清病12例,10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2例未愈。2组患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患儿IST治疗易出现血清病,发病高峰期为IST第2周,以关节痛、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病发病情况与治疗前及发病时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无相关性;IST结束后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开展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发生后再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有效控制病情;血清病发生与否不影响IST治疗AA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