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对婴儿痉挛症患儿父母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2例婴儿痉挛症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5次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干预。于干预前、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文版父母用应对方式量表(CHIP)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患儿父母GSES、HADS-A、HADS-D及CHIP各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GSES得分分别为(19.63 ± 0.87)、(22.58 ± 1.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2 ± 0.74)、(19.4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865、-10.926,P<0.01);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HADS-A/HADS-D得分分别为(12.50 ± 0.82)、(10.50 ± 0.87)分和(9.78 ± 0.80)、(8.63 ± 0.87)分,低于对照组的(12.92 ± 0.74)、(11.72 ± 0.99)分和(10.23 ± 0.78)、(9.38 ± 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12~5.764,P<0.05或0.01);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CHIP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934~-2.490,P<0.05或0.01)。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能增强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其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促进患儿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及现状,以期为全省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 - 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家栖鼠和野栖鼠密度,鼠种、蚤种检出及分布情况,宿主动物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6 - 2020年浙江省年均家栖鼠密度为3.99%,高于年均家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06、2007、2008、2009、2019、2020年;年均野栖鼠密度为4.52%,高于年均野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13、2016、2017、2018、2019、2020年。2006 - 2020年共捕获173 432只鼠形动物,隶属3目5科12属17种;在鼠种构成中,褐家鼠最多,占32.15%(55 765/173 432)。共检鼠107 736只,染蚤鼠数为3 885只,染蚤率为3.61%;获蚤数为9 039匹,蚤指数为0.083 9。浙江省各监测点共检测血清学样品172 235份,检出阳性样品10份,分别为黑线姬鼠7份、臭鼩鼱2份和褐家鼠1份,滴度范围为1 ∶ 40 ~ 1 ∶ 320;共培养鼠肝、脾脏器163 618份,均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浙江省连续多年检出阳性宿主动物,仍需进一步规范鼠疫监测,做好防复燃和输入疫情的应急准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UC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34例UCCC患者资料,分析UCC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4例患者中,18例(52.9%)患者术前取得UCCC病理确诊,8例(23.5%)患者按照UCCC标准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ⅠA期17例(50.0%),ⅠB期1例(2.9%),Ⅱ期4例(11.8%),ⅢA期2例(5.9%),ⅢB期1例(2.9%),ⅢC1期5例(14.7%),ⅣB期4例(11.8%)。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1%和8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和术中腹腔细胞学是否阳性与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均有关(均P<0.05);术前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细胞学是否阳性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腹腔细胞学阳性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为阴性患者的11.47倍(P=0.009),手术病理分期为ⅣB期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ⅣB期患者的死亡风险为ⅠA期患者的25.29倍(P=0.009)。结论UCCC术前病理诊断困难,会导致不全面分期手术。术中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为ⅣB期分别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充分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与卵巢癌诊断相关的血清循环多肽标志物。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原发卵巢上皮癌患者54例(卵巢癌组)、同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4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例卵巢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按1∶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联合磁珠技术检测血清多肽峰,在训练集中筛选卵巢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多肽峰(评分>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筛选曲线下面积(AUC)均≥0.8、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90%的差异多肽峰。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技术鉴定差异多肽峰的成分。结果在质荷比1 000~10 000范围内,卵巢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有102个差异多肽峰。ROC曲线分析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均≥0.8的差异多肽峰有42个,其中19个在卵巢癌组血清中高表达,23个低表达;诊断卵巢癌灵敏度与特异度均≥90%的卵巢癌血清高表达差异多肽峰有15个,质荷比分别为7 744.27、5 913.41、5 329.87、4 634.21、4 202.02、3 879.26、3 273.35、3 253.79、3 234.34、2 950.33、2 664.51、2 018.38、1 893.37、1 498.69和1 287.55;诊断卵巢癌灵敏度与特异度均≥90%的卵巢癌血清低表达差异多肽峰有15个,质荷比分别为9 288.46、7 759.77、5 925.24、4 652.77、4 210.42、3 887.02、3 279.90、3 240.82、2 962.15、2 932.70、2 022.42、1 897.16、1 501.69、1 337.38和1 290.13。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低表达的15个差异多肽峰中未鉴定出多肽峰的蛋白成分,在卵巢癌患者血清高表达的15个差异多肽峰中鉴定出2个多肽峰的蛋白成分,质荷比为1 498.70者是丝甘蛋白聚糖(SRGN),质荷比为5 913.42者是纤维蛋白原α链(FGA),二者在全部研究对象中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90.9%和100%。结论SRGN和FGA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能是潜在的卵巢癌诊断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治疗内在型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及与内膜消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海扶医院122例临床确诊并接受FUAS治疗的内在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决定在消融子宫腺肌病病灶时是否同时消融病灶累及的子宫内膜。通过FUAS治疗后影像学检查评价病灶及内膜消融范围,随访记录FUAS治疗后24个月内的痛经、经量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2例患者中,90例选择在消融子宫腺肌病病灶的同时行内膜消融,32例仅消融病灶而内膜未消融。FUAS治疗后,均未发生肠损伤、神经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内膜未消融患者的病灶体积消融率中位数为31.7%,内膜消融患者的病灶体积消融率中位数为6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膜消融患者FUAS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痛经评分均显著低于内膜未消融者(P均<0.01);内膜消融患者FUAS前的经量评分[(3.4±0.9)分]高于内膜未消融者(P<0.01),FUAS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经量评分均下降,但与内膜未消融者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内膜消融患者FUAS治疗后阴道排液(34.4%,31/90)及阴道流血(16.7%,15/9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内膜未消融者(P均<0.01)。结论FUAS可安全有效治疗内在型子宫腺肌病,同时消融子宫腺肌病病灶及病灶累及的子宫内膜,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患儿 男,5小时龄,因“胎龄35+2周早产、全身水肿5 h”于2021年6月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出生后表现为全身水肿、窒息,体重和头围均大于P97,存在低血糖、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隐睾等。住院期间患儿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第4天应用极速家系全基因组测序流程,用时23.5 h检测到HRAS基因1个新发杂合致病变异:c.35G>A,p.Gly12Asp,确诊Costello综合征,及时调整了治疗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PE)阻滞在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1年3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子痫前期孕妇90例,年龄21~38(27.4±3.8)岁,孕周36~41(38.2±1.3)周,孕次1~4(1.7±0.9)次,均为单胎且首次行剖宫产术。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硬膜外(EP)阻滞组(EP组)和腰硬联合(CSE)麻醉组(CSE组)和DPE阻滞组(DPE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孕妇:(1)麻醉后20 min内麻醉平面达T6的例数及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孕妇20 min内麻醉平面达到T6的时间差异;(2)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手术时间,总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等一般情况,以及新生儿娩出后1、5 min时Apgar评分;(4)术毕参照椎管内麻醉规范评估麻醉效果,比较麻醉效果完善率;(5)比较麻醉操作前(T0)、注入麻醉药后10 min(T1)、手术开始(T2)、胎儿娩出(T3)、手术结束(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3组孕妇年龄、孕周、孕次、体质量指数、子痫程度、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孕妇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一例更改麻醉方式。(1)麻醉后20 min平面达到T6的孕妇EP组22例(73.3%)、CSE组28例(93.3%)、DPE组25例(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2,P=0.115)。20 min内麻醉平面达到T6的孕妇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DPE组达T6中位时间为13 min(95%CI 11.8~14.2),EP组为15 min(95%CI 13.4~16.6),CSE组为8 min(95%CI 7.0~9.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7,P<0.001);组间两两比较,DPE组时间比EP组短、比CSE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9、34.22,P值均<0.05)。(2)麻醉后不良反应:低血压EP组6例(20.0%)、DPE组7例(23.3%)、CSE组16例(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10),两两比较EP组、DPE组均低于C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8、5.71,P值均<0.05);而恶心呕吐、寒战反应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总麻醉时间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P=0.011);两两比较EP组(75.2±11.1)min,长于CSE组的(67.0±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05)。麻醉效果完善EP组20例(66.7%)、DPE组23例(76.7%)、CSE组28例(9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38)。3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及胎儿娩出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EP组和DPE组T1的MAP分别为(113.3±13.5)mmHg(1 mmHg=0.133 kPa)和(112.0±14.0)mmHg,高于CSE组的(103.5±1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P=0.016);其他时间点MAP和各时间点心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PE阻滞起效较EP阻滞加快,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CSE麻醉轻,麻醉效果较理想,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时选择此麻醉方式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用于气管切开虚弱患者再次手术时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后再次手术的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9~64岁,修正后虚弱指数评分≥3分,ASA分级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丙泊酚组(C组)和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R1组、R2组及R3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1组、R2组及R3组分别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0.2和0.3 mg/kg,待BIS值≤65时,将气管切开套管更换为加强型气管导管。于诱导前(T0)、换管前即刻(T1)和换管后即刻(T2)记录MAP和H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换管时呛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补救镇静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R1组和R2组T1,2时MAP升高,R1组、R2组和R3组麻醉起效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R1组补救镇静率、R1组和R2组呛咳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与R1组比较,C组、R2组和R3组T2时HR降低,麻醉起效时间缩短,补救镇静率及呛咳发生率降低,R3组低血压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与R2组比较,R3组麻醉起效时间缩短(P<0.05)。结论瑞马唑仑0.2 mg/kg用于气管切开虚弱患者再次手术时麻醉诱导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前静脉注射纳布啡用于抑制初产妇宫缩疼痛的价值。方法选择适宜且自愿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4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宫颈口扩张2~3 cm。胎儿未见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70):纳布啡组(N组)和常规组(C组),在硬膜外腔穿刺术前10 min N组静脉注射0.1 mg/kg纳布啡(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记录硬膜外穿刺术相关项目:宫缩时疼痛程度(NRS评分)和镇静-躁动程度(Riker评分),穿刺术时间、孕产妇满意度、一次性穿刺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N组硬膜外穿刺术中宫缩痛NRS评分和Riker评分降低(P<0.05),且NRS评分均<6分、Riker评分均为4分,硬膜外穿刺术时间缩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升高,神经异感及误入血管发生率降低,孕产妇满意度升高(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前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可安全、有效地降低初产妇宫缩疼痛且肢体无燥动,有助于硬膜外穿刺术的顺利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2005-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其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疫情数据,通过描述性研究了解浙江省HFRS的三间分布特征;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4软件进行时空聚集区扫描分析,ArcGIS 10.2软件完成疾病时空分布的可视化。结果浙江省2005-2020年共报告7 724例HFRS病例,其中死亡25例。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6月(春末夏初)和11月至次年1月(冬季)。累计病例在前三位的地市分别是宁波市24.27%(1 875/7 724)、台州市21.25%(1 642/7 724)和绍兴市14.54%(1 123/7 724)。男女性别比为2.73∶1(5 656∶2 068)。病例主要以中老年为主,41~70岁的病例占60.95%。职业主要是农民,占69.89%(5 398/7 724)。大多数年份HFRS的空间分布存在相关性,回顾性时空扫描结果显示,探测到3个聚集区:一类聚集区集中在浙江省东部和中部地区的21个县(市、区),其中宁波市、绍兴市和金华市各有4个县(市、区)、台州市8个县(市、区)和丽水市1个县(RR=13.69,LLR=5 522.60,P<0.001);二类聚集区集中在浙江省西部地区丽水市的龙泉市和庆元县(RR=31.20,LLR=1 232.46,P<0.001);三类聚集区集中在浙江省北部地区湖州市的长兴县和安吉县(RR=3.42,LLR=23.93,P<0.001)。结论2005-2020年浙江省HFRS病例以中老年、男性和农民为主,在春末夏初和冬季的东部地区疫情高发,建议重点地区在流行季节来临前针对重点人群采取精准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与卵巢癌诊断相关的血清循环多肽标志物。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原发卵巢上皮癌患者54例(卵巢癌组)、同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4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例卵巢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按1∶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联合磁珠技术检测血清多肽峰,在训练集中筛选卵巢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多肽峰(评分>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筛选曲线下面积(AUC)均≥0.8、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90%的差异多肽峰。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技术鉴定差异多肽峰的成分。结果在质荷比1 000~10 000范围内,卵巢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有102个差异多肽峰。ROC曲线分析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均≥0.8的差异多肽峰有42个,其中19个在卵巢癌组血清中高表达,23个低表达;诊断卵巢癌灵敏度与特异度均≥90%的卵巢癌血清高表达差异多肽峰有15个,质荷比分别为7 744.27、5 913.41、5 329.87、4 634.21、4 202.02、3 879.26、3 273.35、3 253.79、3 234.34、2 950.33、2 664.51、2 018.38、1 893.37、1 498.69和1 287.55;诊断卵巢癌灵敏度与特异度均≥90%的卵巢癌血清低表达差异多肽峰有15个,质荷比分别为9 288.46、7 759.77、5 925.24、4 652.77、4 210.42、3 887.02、3 279.90、3 240.82、2 962.15、2 932.70、2 022.42、1 897.16、1 501.69、1 337.38和1 290.13。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低表达的15个差异多肽峰中未鉴定出多肽峰的蛋白成分,在卵巢癌患者血清高表达的15个差异多肽峰中鉴定出2个多肽峰的蛋白成分,质荷比为1 498.70者是丝甘蛋白聚糖(SRGN),质荷比为5 913.42者是纤维蛋白原α链(FGA),二者在全部研究对象中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90.9%和100%。结论SRGN和FGA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能是潜在的卵巢癌诊断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5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14):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瑞马唑仑0.3 mg/kg、丙泊酚0.5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P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BIS值≤50时行气管插管术。于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和3 min(T3)时记录MAP及HR。记录2组麻醉诱导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3时2组MAP和P组HR降低(P<0.01)。与P组比较,R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弹性在医务人员压力觉知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失眠严重指数问卷(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心理弹性量表简化表(10-item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压力觉知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10)对1 163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采用SPSS PROCESS V3.4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①医务人员压力觉知[(16.28±6.35)分]与失眠[(6.14±5.80)分]呈正相关(r=0.404,P<0.01),心理弹性[(26.56±9.02)分]与失眠和压力觉知均呈负相关(r=-0.279,P<0.01;r=-0.399,P<0.01)。②心理弹性在医务人员压力觉知和失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心理弹性在医务人员压力觉知对失眠影响的中介效应量为0.051,占总效应量百分比为13.82%。结论医务人员压力觉知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失眠症状,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对失眠症状产生影响,临床上可通过降低医务人员压力知觉水平、提高心理弹性来减少失眠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内外实验中探讨中药组合物夏丹芪(冬虫夏草、丹参、黄芪)对小鼠氡暴露肺组织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建立氡暴露小鼠模型,分为健康对照组、氡暴露组和夏丹芪干预氡暴露组,每组6只。HE和Masson染色观察120 WLM时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α-SMA蛋白和Vimentin蛋白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各组肺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同时,利用生态氡室构建氡暴露细胞模型和氡暴露+夏丹芪干预细胞模型,粘附试剂盒检测不同组细胞粘附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确定各组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氡暴露组相比,2 mg/g夏丹芪干预可使氡暴露小鼠肺组织MDA浓度降低(t=4.43,P<0.05), SOD活性升高(t=3.22,P<0.05);肺组织α-SMA和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t=3.08、7.57,P<0.05)。在体外实验中,与单纯氡暴露组相比,150和200 μg/ml夏丹芪干预后氡暴露细胞迁移能力下降(t=4.78、13.01,P<0.05),细胞粘附性能增强(t=3.41、12.55,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增高(t=2.96、19.57,P<0.05),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t=21.00、33.32,P<0.05)。结论中药组合物夏丹芪可通过降低辐射诱发的氧化应激、减弱氡暴露诱发的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和纤维化,对氡暴露损伤具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有望成为氡损伤的辐射防护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死亡病例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参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并在住院期间死亡的9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基因测序结果及其中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临床早期针对性干预的情况。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基因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98例患儿中男55例、女43例,出生胎龄为(33±5)周,出生体重为(2 107±975)g,死亡年龄12(2,34)日龄,早产儿63例,足月儿35例。二代测序检测到16例(16%)患儿存在基因阳性结果,其中11例携带单核苷酸变异,4例携带拷贝数变异,1例同时携带单核苷酸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变异分布于12个基因,其中与多系统异常相关的3个,与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各2个,与骨骼发育相关1个。基因阳性患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死亡年龄均大于基因阴性患儿[(2 605±940)比(2 009±957) g,(36±5)比(33±5)周,37(5,69)比11(2,29)日龄;t=2.283、2.131,Z=-2.245;P=0.025、0.036、0.025];基因阳性患儿与基因阴性患儿在出生窒息抢救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比46%(38/82),P=0.002]。足月儿遗传学病因诊断率高于早产儿[29%(10/35)比10%(6/63),P=0.022],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高于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25%(13/51)比7%(3/46),χ²=5.016,P=0.025]。6例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进行早期临床干预,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特殊饮食、特殊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肺移植。结论新生儿死亡病例中的遗传学病因并不少见,主要与多系统异常、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骨骼发育异常相关。部分患儿可根据遗传学病因给予针对性干预。出生体重≥2 000 g、足月出生或无出生窒息抢救史的死亡患儿更需警惕其存在遗传学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及复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单药PARP抑制剂治疗>1个月的晚期及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服用的PARP抑制剂种类、用药时间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的临床特点。结果(1)本研究纳入了98例接受单药PARP抑制剂治疗的卵巢癌患者,其中位年龄为56.5岁(30~82岁);其中,Ⅲ期52例、Ⅳ期15例,复发患者31例;晚期卵巢癌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67例、复发性卵巢癌化疗后维持治疗15例、卵巢癌复发后治疗16例;服用奥拉帕利65例、尼拉帕利17例、氟唑帕利16例,中位用药时间为37.5周(4~119周)。(2)98例卵巢癌患者中,发生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39例,发生率为40%(39/98),其中Ⅰ、Ⅱ、Ⅲ、Ⅳ度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5%(5/98)、14%(14/98)、11%(11/98)、9%(9/98)。14例PARP抑制剂治疗前Ⅰ度贫血患者与80例无贫血患者发生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的比例分别为7/14和35%(28/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281,P=0.039)。(3)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7.0周(1~52周),其中治疗开始后第1~4周的发生率为41%(16/39)、第5~8周为26%(10/39)、第9~12周为13%(5/39)、第13~16周为3%(1/39)、第17~20周为10%(4/39)、≥21周为8%(3/39)。39例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达最低水平时,中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为106 fl,MCV高于正常值上限(>100 fl)的比例为74%(29/39);中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为36 pg,MCH高于正常值上限(>34 pg)的比例为54%(21/39);中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20 g/L,MCHC正常(正常值为320~360 g/L)的比例为69%(27/39);血清铁正常的比例为92%(36/39),血清转铁蛋白正常的比例为79%(31/39)。74%(29/39)的贫血患者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4)39例PARP抑制剂相关贫血患者中,20例(51%,20/39)患者因Ⅲ~Ⅳ度贫血导致停药,其中10例患者(50%,10/20)在中位停药5.5周(2~10周)后恢复PARP抑制剂治疗,另外10例则因贫血未恢复而永久停药。结论贫血是晚期及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应用PARP抑制剂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的前3个月。PARP抑制相关贫血主要表现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半数的Ⅲ~Ⅳ度贫血患者因无法纠正而终止PARP抑制剂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和相关代谢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8年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399例GDM患者,按妊娠结局分为GDM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组(48例),GDM未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组(351例)。收集孕前体重指数、总胆汁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妊娠结局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GDM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火山图检验寻找两组人群间差异的代谢分子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临床指标和代谢物分子的联合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总胆固醇是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比为0.309,95%可信区间为0.110~0.868,P=0.026)是GDM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火山图分析获得5种差异代谢物(牛磺胆酸、甘氨胆酸、异戊酸、牛磺鹅去氧胆酸和牛磺去氧胆酸)。多因素联合预测GDM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AUC为0.748。结论总胆固醇是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机酸代谢分子水平的改变与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相关,是GDM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相关的代谢分子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UC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34例UCCC患者资料,分析UCC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4例患者中,18例(52.9%)患者术前取得UCCC病理确诊,8例(23.5%)患者按照UCCC标准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ⅠA期17例(50.0%),ⅠB期1例(2.9%),Ⅱ期4例(11.8%),ⅢA期2例(5.9%),ⅢB期1例(2.9%),ⅢC1期5例(14.7%),ⅣB期4例(11.8%)。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1%和8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和术中腹腔细胞学是否阳性与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均有关(均P<0.05);术前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细胞学是否阳性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腹腔细胞学阳性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为阴性患者的11.47倍(P=0.009),手术病理分期为ⅣB期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ⅣB期患者的死亡风险为ⅠA期患者的25.29倍(P=0.009)。结论UCCC术前病理诊断困难,会导致不全面分期手术。术中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为ⅣB期分别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充分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对婴儿痉挛症患儿父母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2例婴儿痉挛症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5次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干预。于干预前、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文版父母用应对方式量表(CHIP)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患儿父母GSES、HADS-A、HADS-D及CHIP各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GSES得分分别为(19.63 ± 0.87)、(22.58 ± 1.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2 ± 0.74)、(19.4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865、-10.926,P<0.01);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HADS-A/HADS-D得分分别为(12.50 ± 0.82)、(10.50 ± 0.87)分和(9.78 ± 0.80)、(8.63 ± 0.87)分,低于对照组的(12.92 ± 0.74)、(11.72 ± 0.99)分和(10.23 ± 0.78)、(9.38 ± 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12~5.764,P<0.05或0.01);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CHIP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934~-2.490,P<0.05或0.01)。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能增强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其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促进患儿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细胞增殖相关基因Twist1、SIRT1、FGF2、TGF-β3在胎盘、脐带和乳牙3种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显微镜对不同传代次数的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经过体外传代培养,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增殖相关基因Twist1、SIRT1、FGF2、TGF-β3的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并比较分析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促增殖能力。结果Twist1、TGF-β3基因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FGF2基因的表达水平最低,SIRT1基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高。随着传代培养进行,4种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代次的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各不相同。Twist1、SIRT1、TGF-β3表达上调时3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FGF2表达上调时3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结论Twist1、SIRT1、FGF2、TGF-β3在3种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Twist1、SIRT1、TGF-β3对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表现为正调控作用;而FGF2基因则相反表现为负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