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PET/CT多中心脑显像研究实施起来相对较复杂,需要仔细协调与管理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研究结果。该文结合了国内外指南及相关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就PET/CT多中心脑显像研究中多个环节应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多中心PET/CT脑显像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由于18F-FDG在各个PET中心的可获得性强,该文旨在提倡并推动18F-FDG PET脑显像技术在痴呆症应用中的规范化,以实现显像流程及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及可比性,为开展痴呆症的临床及科学研究,特别是多中心研究,提供显像规范操作及图像解读的指导性建议。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es and paragangliomas,PCC/PGL)是分别产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和自主性副神经节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腺肿瘤,部分PCC/PGL由基因的突变引起。PCC/PGL具有广泛的遗传异质性,有20多个易感基因的突变可引起PCC/PGL。易感基因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基因,如SDHx(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VHL、PHD2、FH、IDH、HIF2A和MDH2通过"伪缺氧"信号转导通路使嗜铬细胞发生转化,第二类基因,如RET、NF1、KIF1Bβ、MAX和TMEM127等,则通过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使嗜铬细胞发生转化。本文综述了SDHx(包括SDHD、SDHC、SDHB、SDHA、SDHAF1和SDHAF2基因)引起的PCC/PGL的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遗传异质性以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尚未完全揭晓的PCC/PGL发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对研究PCC/PGL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及其诊断、病情恶化风险评估和发现潜在的治疗手段有所启示,也可以为临床遗传咨询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s)和纹状体部位的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前瞻性招募29名健康受试者[男16名,女13名,年龄(48.8±14.2)岁]和67例PD患者,PD患者包括31例改良Hoehn-Yahr(mH-Y)Ⅱ期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53.4±8.5岁)]、36例mH-Y Ⅲ期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63.1±8.2岁)]。所有受试者均行18F-氟丙基-(+)-二氢丁苯那嗪[18F-FP-(+)-DTBZ ,18F-AV133]PET/CT检查,以枕叶皮质为参照区,测定纹状体各亚区的特异性摄取比值(SURs)。PD患者的NMSs通过临床量表进行评估。组间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评估纹状体SURs与临床NMS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MSs统计结果发现,改良mH-Y Ⅱ、Ⅲ期PD患者之间抑郁[(3.51±1.34)与(11.36±3.87)分]、焦虑[(2.35±1.45)与(6.00±3.32)分]、睡眠障碍(132.90±12.26)与(110.34±19.69)分]及生活质量[(7.58±3.37)与(24.01±10.15)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10.573~5.439,均P<0.05),但2组间认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7,P>0.05)。健康受试者纹状体SURs为1.28±0.22,mH-Y Ⅱ期与Ⅲ期患者纹状体SURs分别为0.65±0.16和0.31±0.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1,P<0.05),mH-Y Ⅱ期与Ⅲ期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9.116,P<0.05)。除认知评分外,PD患者NMSs其余评分均与纹状体SURs相关(r值:-0.647~-0.426,均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纹状体SURs是预测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及PD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分的最佳变量(R2值:0.234、0.378,均P<0.001),对侧尾状核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评分(R2=0.402,P<0.001)的最佳变量,对侧壳核的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评分(R2=0.204,P<0.001)的最佳变量。结论PD患者纹状体VMAT2减少与NMSs之间具有相关性,提示多巴胺供应减少可能在PD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大津法的自衰减校正PET(sacPET)重建技术在18F-florbetapir(AV45)显像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1月到2019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瞻性招募7例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9.6±4.5)岁]和3名健康对照者(HC)[男1名,女2名,年龄(68.0±4.6)岁]行18F-AV45 PET显像,利用PET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sacPET重建。通过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技术将sacPET数据与标准PET数据进行对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Kappa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HC组和AD组中,sacPET图像和标准PET图像的放射性分布大致相似,HC者sacPET图像的灰质、白质对比度弱于标准PET图像,而AD患者的sacPET图像上皮质高摄取区域范围小于标准PET图像。视觉分析显示在所有的受试者中,sacPET图像示阳性区域19个,标准PET示阳性区域22个,各脑区的阳性率在2种PET图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个脑区显像结果的总体一致性为88.00%[44/50;Kappa=0.75(95% CI: 0.57~0.94), P<0.05]。半定量分析显示,sacPET图像所得到的额叶与扣带回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低于标准PET图像(0.93±0.06与0.96±0.06和0.99±0.04与1.01±0.04;t值:5.30和5.10,均P<0.01),而顶叶、颞叶和枕叶所得SUVR值高于标准PET图像(0.78±0.08与0.68±0.07、0.97±0.07与0.91±0.08和0.94±0.11与0.71±0.12;t值:6.27、7.36和16.90,均P<0.01);2种PET图像大脑皮质SUVR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5, P<0.001)。结论在18F-AV45显像中,sacPET重建技术无需CT扫描即可得到可靠有效的PET数据,但其准确性和精度仍有待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13N-NH3、11C-蛋氨酸(MET)及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7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90例临床怀疑脑胶质瘤患者[男54例,女36例;年龄(40.0±14.0)岁],均行13N-NH3、11C-MET及18F-FDG PET/CT显像。所有患者经组织病理或随访确诊。对获得的图像进行视觉分析[病灶放射性摄取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为阳性(+),等于/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为阴性(-)]和半定量分析[以病灶(L)最大标准摄取值(SUV)除以对侧白质(WM)平均SUV,得到L/WM比值为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显像方法及三者联合应用对脑肿瘤的诊断效能和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能力。结果90例患者中,高级别胶质瘤30例、低级别胶质瘤27例、非胶质瘤脑肿瘤10例、非肿瘤性病变(NNL)23例。视觉分析中,13N-NH3、11C-MET及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脑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62.7% (42/67)、94.0% (63/67)和35.8% (24/67),特异性分别为95.7% (22/23)、56.5% (13/23)和65.2% (15/23),准确性分别为71.1%(64/90)、84.4%(76/90)和43.3% (39/90);三者联合使用时,以11C-MET/13N-NH3/18F-FDG的+/+/+、+/+/-和+/-/-代谢模式为肿瘤病变诊断标准,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提高至73.9%(17/23)和88.9%(80/90),灵敏度仍为94.0% (63/67)。半定量分析中,L/WM比值ROC曲线分析示,13N-NH3和11C-MET PET/CT显像诊断脑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64.2%(43/67)和89.6%(60/67),特异性分别为100%(23/23)和69.6%(16/23),AUC分别为0.819和0.840(z=-0.316,P>0.05)。13N-NH3、11C-MET及18F-FDG PET/CT显像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准确性分别为86.0%(49/57)、87.7%(50/57)和93.0%(53/57),AUC分别为0.896、0.928和0.964(z值:-0.554~1.334,均P>0.05)。结论13N-NH3 PET/CT显像鉴别脑肿瘤与NNL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11C-MET检测脑胶质瘤的灵敏度最高,但与18F-FDG一样,在NNL中有摄取。13N-NH3、11C-MET及18F-FDG PET/CT显像均可用于脑胶质瘤的分级评估,联合使用有助于脑胶质瘤的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