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干预在晚期肺癌患者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本院收治74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例选取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照组37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干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自我感受负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中经济负担、身体负担等维度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肿瘤生存质量调查表(EORTCQL-C30)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经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干预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有所降低,有效减轻其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 晚期肺癌 Peplau人际关系理论 自我感受负担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胸腔闭式引流患者采取综合护理临床效果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区间本科室接治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研究,统计68例,以简单分样法分组,即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以此为基础,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引流平均用时与对照组比明显较低P<0.05;研究组并发,如胸腔感染、皮肤红肿等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效果理想,有益于减少引流时间,防治或规避并发,临床运用价值高。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术 综合护理 结核性胸膜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胰腺癌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影响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至次年3月60例实施胰腺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比组,对比最终影响效果。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快于对比组,并发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呈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降低并发发生率实现最终治疗目的,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胰腺癌手术 胃肠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品管圈分析围手术期管理各个环节,查找影响围手术期管理存在问题及手术并发发生原因。方法:开展以“降低手术患者并发发生率”为主题品管圈活动,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并发发生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真因验证、提出对策及实施、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后手术患者并发发生率由1.75%下降至0.19%,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可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并发发生,促使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保证治疗有效性,提高围手术期医疗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患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并发发生率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9月-2020年5月收治68例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综合性护理)各34例,观察指标:并发发生率、护理投诉率。结果:研究组并发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26.47%;研究组未发生护理投诉事件,对照组护理投诉率为11.76%,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予以静脉留置针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将降低其并发发生机率,利于减少护理投诉,维护良好护患关系。

  • 标签: 静脉留置 综合护理 并发症 投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针对小儿肺炎开展护理过程中,运用互动健康教育为并发以及退热时间产生影响。 方法 2021年8月~2022年2月收治66例小儿肺炎患儿被当做研究对象,将掷硬币法当做基础开展分组,每组为33例,A组使用常规护理,B组使用互动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并发发生情况以及退热时间。 结果 B组并发发生率比A组低(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并发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脑出血急性期患者 90例随机分为例数相等两组:预见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内科护理措施,预见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 ADL),比较两组患者并发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 ADL评分明显升高, NIHSS评分明显降低( 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预见组护理后 ADL评分升高, NIHSS评分降低( P<0.05)。预见组患者并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8.88% VS 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并发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并广泛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出血 急性期 并发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关于拔鞘并发观察与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拔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68例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其住院时间与并发发生情况。结果 68例患者拔鞘都很成功,住院时间为7至40天,平均(14.57±3.68)天。其中,有10名患者出现了并发,发生率为14.70%,假性动脉瘤2例,皮上血肿1例,穿刺点疼痛3例,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3例。结论 为了预防与减少患者术后拔鞘并发发生,应采取有效拔鞘技术与护理措施,进行及时预防与处理,这对手术成功十分重要。

  • 标签: 脑血管 支架植入术 拔鞘并发症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脐疗升白方乳腺癌化疗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将我院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5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工作25例。两组均使用化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脐疗升白方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细胞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疗升白方乳腺癌化疗后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脐疗升白方  乳腺癌   化疗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发生感染后针对性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收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n=50例,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感染发生率,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白细胞减少患者中,应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并提高疗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肝硬化结节MRI征象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接受治疗70例肝癌、肝硬化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经病理检查、手术等手段证实病灶共计104个,其中小肝癌52个,肝硬化退变结节26个,肝硬化再生结节26个。予以全部入选患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分析肝癌、肝硬化退变结节以及肝硬化再生结节3种病变类型MRI征象特征。探究MRI在肝癌、肝硬化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结果肝癌MRI征象主要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主要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假包膜征象较为常见,同时存在分隔状镶嵌征。肝硬化退变结节MRI征象主要为T1WI较均匀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低信号,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速升缓降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征象主要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均表现为缓慢上升型。结论MRI在鉴别诊断肝癌、肝硬化结节中具有理想应用价值,肝癌、肝硬化退变结节以及肝硬化再生结节MRI征象特点有差异,可将其作为肝癌、肝硬化结节鉴别与诊断依据。

  • 标签: 小肝癌 肝硬化结节 磁共振成像 征象特点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安宁疗护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6月诊治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4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实施安宁照护。分别于干预前与干预6 w后,使用McGill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患者生存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安宁照护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在生理、心理、存在、社会支持四个范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安宁照护能有效提升癌症末期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 标签: 安宁疗护 生存质量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糖尿病患者最主要微血管并发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等有关,炎性反应贯穿于DKD全过程。细胞焦亡(pyroptosis)新发现细胞死亡形式,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激活,依赖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4/5/11,通过Gasdermin D(GSDMD)介导释放炎性因子,发生炎性反应。细胞焦亡与DK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细胞焦亡在DKD发病中作用、分子调控机制以及相关干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细胞焦亡 糖尿病肾病 Gasdermin D蛋白 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小儿惊厥现象发生主要诱因。方法重点筛选65例因惊厥、于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进入本院儿科患儿,在对其病历资料深入研究基础上,总结其疾病诱因。结果65例患儿中,其疾病诱因分别是9例(13.85%)电解质紊乱,25例(38.46%)高热惊厥,13例(20.00%)癫痫,15例(23.08%)颅内感染,3例(4.62%)颅内出血。结论多种诱因都可能引起小儿惊厥,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诱因展开深入分析,再予以针对性防治,从而改善转归。

  • 标签: 儿科 小儿惊厥 电解质紊乱 颅内感染 高热惊厥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抑郁老年患者以人文关怀"共情"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其生活质量影响。方法:220例2019年6月30日至2021年12月1日本院确诊为抑郁老年患者选入研究,单双号决定组别,人文关怀"共情"护理模式用于研究组,常规护理用于参比组,影响作用比较。结果:生活质量,研究组、参比组均在护理后可见提高,但前者较护理前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抑郁老年患者护理干预中,人文关怀"共情"护理可对其做到有效干预,实施后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护理作用良好。

  • 标签: 人文关怀 "共情"护理 抑郁症 老年患者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国内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117例应用PD-1单抗治疗晚期mRCC患者临床资料。男87例(74.4%),女30例(25.6%);年龄(57.9 ± 10.9)岁,体质指数(23.6 ± 3.4)kg/m2;有吸烟史79例(67.5%),高血压病44例(37.6%),糖尿病19例(16.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70例(59.8%),1分39例(33.3%),2分5例(4.3%),3分3例(2.5%)。101例(86%)既往行肾切除术。病理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104例(88.9%),乳头状肾细胞癌8例(6.8%),嫌色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2例(0.9%),嗜酸细胞癌1例(0.08%)。患者诊断为mRCC后行PD-1单抗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分析总体人群和相关亚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客观缓解率(ORR)、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等。结果117例中40例(34.2%)行PD-1单抗单药治疗,其中信迪利单抗15例,卡瑞丽珠单抗13例,替雷利珠单抗8例,特瑞普利单抗4例。77例(65.8%)选择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其中应用阿昔替尼63例,舒尼替尼14例;PD-1单抗为替雷利珠单抗29例,信迪利单抗20例,特瑞普利单抗13例,卡瑞丽珠单抗10例,帕博丽珠单抗5例。初始治疗后23例因疾病进展更换药物,其中PD-1单抗单药治疗者中8例换为另种PD-1单抗治疗;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者中15例更换PD-1单抗或靶向药物类型。总体人群中位OS为35.6(19~60)个月,PFS为12.1(1~60)个月;5例完全缓解,51例部分缓解,20例疾病稳定,总体ORR为47.8%(56/117)。单药PD-1单抗初始治疗中位PFS为10.5 (1~60)个月,初始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中位PFS为12.6 (1~30)个月。更换治疗方案后,8例PD-1单抗单药治疗PFS为10.1(4~19)个月,15例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PFS为11.7(1~25)个月。PD-1单抗单药治疗均未发生≥2级trAE,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中52例共出现124例次≥2级trAE,最常见者为血压升高(18.5%,23/124),其次甲状腺功能减退(15.3%%,19/124)、皮疹(14.5%,18/124))、氨基转移酶升高(10.5%,13/124)和骨髓抑制(9.7%,12/124)。11例(9.4%)患者需中断PD-1单抗治疗以减少trAE。结论在国内真实世界人群中应用PD-1单抗治疗mRCC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研究结果与国外多个关键临床试验致。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性 免疫治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靶向治疗 真实世界研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骆驼蓬总碱(TAH)能否诱导神经细胞自噬并促进神经毒性蛋白Tau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降解。方法(1)将体外培养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2.5、5、10、20、5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0、1、2.5、5、10、20、50 μg/mL TAH作用24 h,观察细胞形态及数目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组及1、2.5、5、10、2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及1、2.5、5、10、20 μg/mL TAH作用4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自噬体数;(3)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组、1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雷帕霉素、10 μg/mL TAH作用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蛋白表达;(4)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自噬抑制剂氯喹、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LC3-Ⅱ蛋白表达;(5)将PC12细胞分为TAH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10 μg/mL TAH和等量溶剂处理4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表达;(6)将过表达Tau-绿色荧光蛋白(GFP)Tet on 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AH组、强力霉素组、强力霉素+TAH组、强力霉素+TAH+3-甲基腺嘌呤(3-MA)组、强力霉素+TAH+氯喹组,后4组细胞加入200 ng/mL强力霉素处理24 h后,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溶剂,TAH组加入10 μg/mL TAH,后3组细胞分别加入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 mmol/L 3-MA、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24 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强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Tau-GFP和LC3-Ⅱ蛋白表达;(7)将稳定表达α-Syn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氯喹、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α-Syn和LC3-Ⅱ蛋白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50 μg/mL TAH组细胞存活率降低,且50 μg/mL TAH组细胞存活率低于20 μg/mL 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10、20 μg/mL TAH组细胞自噬体数增多,且10 μg/mL TAH组细胞自噬体数多于20 μg/mL 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选择10 μg/mL TAH用于后续实验;(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TAH组细胞p62蛋白表达均降低,LC3-Ⅱ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表达均增加,且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表达高于氯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AH组细胞p-mTOR、p-p70S6K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强力霉素组细胞Tau-GFP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强力霉素+TAH组细胞Tau-GFP蛋白表达较强力霉素组降低,强力霉素+TAH+3-MA组、强力霉素+TAH+氯喹组细胞Tau-GFP蛋白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H组细胞LC3-Ⅱ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强力霉素+TAH组细胞LC3-Ⅱ蛋白表达较强力霉素组增加,强力霉素+TAH+3-MA组细胞LC3-Ⅱ蛋白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降低,强力霉素+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AH组HEK293细胞α-Syn蛋白表达降低,LC3-Ⅱ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表达高于氯喹组,TAH+氯喹组细胞α-Syn蛋白表达高于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H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神经细胞自噬,从而促进Tau和α-Syn降解。

  • 标签: 骆驼蓬总碱 细胞自噬 Tau蛋白 α-突触核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UIMT)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妇婴保健院2019—2020年6例UIMT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年龄14~65岁;肉眼及临床检查肿瘤位于子宫肌壁间、黏膜下,直径2.5~6.0 cm,4例肿瘤切面略灰黄、灰白,2例肿瘤切面灰白、灰褐相间,质地较硬;镜下主要有两种形态:纤维型和黏液型,纤维型呈纤维瘤病样,主要表现为富于细胞束状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细胞核呈胖梭形伴不同程度异型性;黏液型呈筋膜炎样,主要表现为黏液样或水肿性基质中见胖梭形肿瘤细胞。在肿瘤间质中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异型性轻至中度,核分裂象(2~4)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5例显示肿瘤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1例显示ALK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证实5例肿瘤细胞存在ALK基因重排,1例肿瘤细胞ALK基因重排阴性。结论UIMT类中间型肿瘤,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风险。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形态,易于和子宫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混淆。免疫组织化学ALK阳性或FISH检测ALK基因重排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子宫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用于脑梗塞后遗患者效果。方法 从2022年1月-2023年6月脑梗塞后遗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组(常规护理)和B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护理后B组评分(NIHSS)优于A组(P<0.05)。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脑梗塞后遗患者能获得理想效果。

  • 标签: 脑梗塞后遗症期 康复护理 NIHSS评分 心理状态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