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尿道下(hypospadias)是因前尿道发育不全,导致尿道口达不到正常位置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尿道开口可出现在正常尿道口近侧至会阴部之间,部分病例伴发阴茎下弯。由于其术后合并症多,尿道瘘的发生率高,在多达300余种的手术方法中,至今尚无一种满意的,能被所有医师接受的术式。近年来,有几种术式经受了临床实践的检验,

  • 标签: 尿道下裂 手术方法 先天性畸形 术后合并症 发育不全 正常位置
  • 简介:尿道下是小儿泌尿生殖系常见先天性畸形之一,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其在男婴中发病率约1/300,近年来呈逐渐增加趋势。国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996年至2008年我国部分地区尿道下发病率达0903%[1]。由于调查条件及人员限制,尿道下的发病率很难准确获得。尿道下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国内得到公认的治疗该疾病的高水平医生尚少,仅部分医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尿道下的治疗上。

  • 标签: 尿道下裂 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 先天性畸形 泌尿生殖系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多中心数据研究近端型尿道下的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国内15家儿童临床中心首诊治疗且随访数据完整的近端型尿道下5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矫正阴茎下弯后尿道开口位于阴茎近端196例、阴茎阴囊交界处132例、阴囊147例、会阴74例。按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TIP术式占9.5%(52/549)、Onlay术式占4.7%(26/549)、Duckett术式占59.2%(325/549)、Duckett+Duplay术式占5.5%(30/549)、Koyanagi术式占9.7%(53/549)、分期术式占11.5%(63/549)。分析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阴茎长度平均3.68 cm;阴茎头长度平均10.5 mm;阴茎头宽度平均10.5 mm;尿道缺损长度平均3.52 cm。阴茎下弯平均57.5°。尿道缺损长度及阴茎下弯度数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P术式组中88.5%的尿道板弹性良好。尿道板弹性及平整度各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49例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43.7%(240/549),其中TIP术式组并发症发生率30.8%(16/52),Onlay术式组并发症发生率38.5%(10/26),Duckett术式组并发症发生率52.9%(172/325),Duckett+Duplay术式组并发症发生率40%(12/30),Koyanagi术式组并发症发生率30.2%(16/53),分期术式组并发症发生率22.2%(14/63)。6组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近端型尿道下治疗难度大,一期术式术后并发症率发生率30.2%~52.9%。需根据阴茎的具体条件严格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近端型尿道下,当尿道板平整度及弹性差或合并重度阴茎下弯时,不能应用TIP术式,需选择横断尿道板的术式,当尿道缺损长且阴茎下弯严重时,可选用分期术式。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板 阴茎下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icro-CT扫描技术分析尿道下大鼠包皮血管的分布规律,阐述不同类型尿道下血管的分布特点,为尿道下皮瓣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孕鼠6只,应用非那雄胺溶液(40 mg·kg-1·d-1)于孕12~17 d连续6 d经腹部皮下注射,分娩28 d后对幼鼠进行计数,根据幼鼠尿道外口位置分为正常组和轻度、重度尿道下组。幼鼠6个月龄时于腹主动脉插管并行硅酮橡胶(Microfil)灌注后行Micro-CT扫描,CTAn软件收集扫描数据后对整个阴茎组织行三维重建,得到完整包皮血管影像,观察不同程度尿道下包皮血管的分布特点并计算包皮血管分数。结果共产幼鼠41只,雄性24只,阴茎正常的有8只,尿道下的有16只,轻度尿道下的有3只,重度尿道下的有13只。Micro-CT扫描包皮血管情况:①正常组及轻度下组,二者包皮血管形态相似,两侧阴茎背浅动脉的深层血管分别走行于阴茎体的背外侧,于包皮内外板交界处形成环绕阴茎头的血管环结构后向内板发出细小分支;②重度下组,根据血管形态分为血供良好(6只)和血供不良(7只)两种类型,血供良好型内外板交界处可形成类似正常组和轻度尿道下组的血管环;血供不良型则不能形成血管环结构,其血管分支不发达,部分血管呈网状分布。结论大鼠孕期应用非那雄胺可产生稳定尿道下后代。包皮内外板交界处血运丰富,适合作尿道皮瓣材料;内外板交界处的血管环结构与横裁岛状皮瓣法裁剪方向一致,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皮瓣血运。包皮血供不良的重度尿道下内外板的血管环结构消失,而管径细小的网状血管增多,这可能是重度尿道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包皮 血管 尿道下裂 大鼠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TIP)治疗尿道下术后并发症与骶管阻滞麻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修复的尿道下患儿125例临床资料,年龄12~75个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按照尿道口位置分为远端型(86例)、近端型(39例)。按照麻醉方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83例)和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骶管麻醉组,42例)。手术方法均为TIP。随诊术后6个月出现的尿道瘘和尿道狭窄患儿。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尿道下手术后出现尿道瘘11例,其中全麻组8例(9.64%),骶管麻醉组3例(7.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3,P=0.636);尿道狭窄12例,其中全麻组8例(9.64%),骶管麻醉组4例(9.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尿道下类型(OR=0.036,95%CI:0.003~0.511,P=0.014)、阴茎头宽度(OR=0.469,95%CI:0.220~0.998,P=0.049)是TIP术后尿道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近端尿道下类型(OR=0.004,95%CI:0.000~0.146,P=0.002)、尿道板宽度(OR=0.004,95%CI:0.000~0.422,P=0.020)、导尿管留置时间(OR=72.976,95%CI:1.802~2 594.790,P=0.023)是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骶管麻醉方法与TIP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瘘和尿道狭窄发生无明显关系。

  • 标签: 骶管阻滞 尿道下裂 尿道板纵切卷管法 术后并发症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