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寄生胎产前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检出胎体肿块,并经出生后手术及引产后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内寄生胎影像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声像图显示:8例胎儿胎体肿块均为囊实性,位于腹膜后4例,位于骶尾部2例,位于面部2例;最早发现胎体肿块为孕18+2周;其中2例发现胎体肿块为临产前。肿块最小径1.1 cm×1.1 cm,最大径16.0 cm×10.0 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肿块增大致周围脏器不同程度受压移位。超声诊断:8例胎儿胎体肿块中4例最早于孕22+2周精准诊断为内寄生胎;2例胎体肿块产前诊断为畸胎瘤;2例骶尾部肿块产前鉴别不清是畸胎瘤或内寄生胎。临床结局:4例腹膜后胎体肿块在宿主胎儿出生后手术康复,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其余4例超声检查后引产。出生后检查:8例宿主胎儿共10个寄生胎,2例为双寄生胎;病理检查显示寄生胎内最多的组织是骨或软骨和肢芽(9/10);其次为脊柱轴、皮肤和血管蒂(7/10),四肢长骨和毛发(6/10),肠管(5/10)。产前超声与产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产前超声正确诊断内寄生胎4例(4/8),寄生胎5个(5/10)。病理补充超声影像显示6个寄生胎有毛发、5个有肠管、1个有肾、合并畸形2个有脐膨出、2个为无脑畸形;1个寄生胎产前超声未检出闭合性脊髓脊膜膨出;1例产前超声认为是大寄生胎的骨性结构,出生后病理证实为双内寄生胎的小寄生胎,其脊柱轴为发育不全椎骨融合而成。结论内寄生胎产前超声声像图有特征性表现,系统规范的产前超声对临床咨询和胎儿出生后选择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术前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直肠癌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现有的影像学标准难以准确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亟需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临床难题。近年来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自动检测与分割淋巴结、鉴别良恶性淋巴结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等,有望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进而指导治疗决策。然而不同的研究间结果差异性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研究之间工作流程存在差异。只有明确、统一并标准化具体操作流程、开展大规模前瞻性外部验证才能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的转化与推广。该文中以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的工作流程为线索,对其在评价直肠癌淋巴结状态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特点及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保持随访完成整个实验的7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中有51例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对比分析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气道中性粒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气道内细菌与气道炎症的关系。同时选择同期4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比较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及正常对照气道中性粒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诱导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二者阳性细菌种类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培养阳性的37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在稳定期已有细菌定植,而其中11例患者病原菌与稳定期细菌培养结果为同一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大肠埃希菌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B4(LTB4)水平均明显较健康受试者明显增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急性加重期患者各指标均高于稳定期,其中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LTB4水平较稳定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IL-8、TNF-α、LTB4值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阳性率较稳定期定植菌检出率明显升高,而细菌种类无明显差别,但具有一定的关联;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存在以中性粒细胞为特征的气道炎性反应,且稳定期细菌定植、急性加重期病原菌感染者炎性反应程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pCR)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并最终行根治性手术的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男23例,女15例;中位年龄68(47~79)岁;有13例为pCR,25例为非pCR。将38例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训练组(26例)和测试组(12例)进行建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直肠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各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以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来评价所构建模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原发位置和术后病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在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从每个模态下感兴趣区域(ROI)提取了41个特征,包括9个一阶特征,24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和8个形状特征。进一步分别从新辅助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加权成像(T2WI)的每一个图像模态中提取41个特征,共纳入164特征。经过t检验和相关系数的筛选后,仅有4个特征得到保留。经过LASSO交叉验证后,仅有治疗前基线DWI图像的一阶偏度和治疗前基线T2WI图像中的体积这两个特征得到保留。应用这两个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56和0.844,77.8%和100.0%,88.2%和75.0%,77.8%和66.7%,88.2%和100.0%。影像组学模型的决策曲线显示,采用该预测模型预测pCR的策略要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pCR的策略,也优于将所有患者看作非pCR的策略。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直肠癌pCR预测模型,有潜力用于临床筛选或可免于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