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技术评价成人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联合3D-STE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技术的钆延迟强化(LGE)序列对HCM患者心肌纤维化进行评价,并探讨左室整体收缩功能与心肌纤维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18年2-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30例HCM患者(HCM组)和33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组织多普勒成像(TDI)、3D-STE检查,比较两组间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房容积(LA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PG)、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LVOT-VTI)、等容舒张时间(IVRT)、整体应变(G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等常规二维及三维GS相关参数的差异。其中符合CMRI适应证的28例HCM患者接受CMRI-LGE检查获取LVM,对CMRI与3D-STE所得LVM结果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检验,并根据LGE结果将HCM患者分为LGE(+)组与LGE(-)组,比较两组间GLS、GRS及GCS的差异。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常规二维超声指标IVSD、LVPWD、LVMI、LAV、LVOT-PG、LVOT-VTI及IVRT显著增加(P<0.05);②两组间G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组GLS、GRS明显减低,GCS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D-STE与CMRI对LVM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07,P<0.001);④与LGE(-)组相比,LGE(+)组GLS明显减低(P=0.004),两组间GCS及G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0.534)。结论3D-STE能够检测出HCM患者早期三维应变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损害,3D-STE联合CMRI-LGE技术可为HCM患者三维应变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心肌纤维化之间的关联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评价左心耳封堵器(LEFTEAR)用于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或抗凝治疗后仍有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全国9家医院共计200例拟行LAAC的房颤患者。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顺利完成200例入组。患者年龄(68±8.7)岁,年龄范围38~89岁,男112例(56%),CHA2DS2-VASc评分(3.5±1.44)分,HAS-BLED评分(2.5±1.18)分。入组患者均植入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左心耳成功封堵标准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封堵周边无或少量残余分流(PDL≤3 mm)。以术后12个月内的复合终点事件(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心脏性/不明原因死亡)为主要有效性指标,以术后12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96例患者植入封堵器,余4例未予植入(1例发现左心耳开口>35 mm,1例尝试封堵失败后放弃,2例完成房颤消融后尝试行LAAC出现心脏压塞)。其中房颤一站式手术(消融联合LAAC)133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均随访6(4,11)个月。围术期和随访期均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SAE均发生在一站式手术患者中,心脏压塞7例,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其中9例发生在围术期,心脏压塞6例,仅2例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封堵器脱落或明显移位3例。即刻成功率达到100%,其中178例未见残余分流。累计完成153例随访(79.7%,153/192)已经完成至少1次TEE检查患者中,左心耳成功封堵率为98.7%(151/153),未见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新型盘式封堵器(LEFTEAR)行左心耳封堵术,总体较有效和安全。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术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植入Watchman封堵器与二尖瓣装置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LAAC(植入Watchman封堵器)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69.55±10.06)岁,且于术后60 d行经食管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2D、3D-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2DTEE、3DTEE)随访]。术前及术后均常规采集2DTEE、3DTEE图像。应用Philips QLab13软件内置MVA模式脱机分析二尖瓣装置定量参数,并进行术前与术后60 d比较分析封堵器压缩比与术前术后有变化的二尖瓣定量参数的联系。结果①29例患者术后二尖瓣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径(AL-PM)、瓣环周长(3DAC)、瓣环二维面积(2DAA)、瓣环三维面积(3DAA)、瓣叶穹窿容积(TnV)、瓣叶穹窿下投影面积(TnA)、瓣叶联合处直径(CD)较术前显著减低,瓣环球形指数(SPI)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②29例患者术前术后有变化的二尖瓣定量参数中瓣叶TnV与术后封堵器压缩比呈正相关(r=0.403,P=0.030);瓣环AL-PM、瓣环SPI、3DAC、2DAA、3DAA、瓣叶TnA、瓣叶CD与术后封堵器压缩比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3DTEE能够准确评估Watchman封堵器对二尖瓣装置形态的影响。左心耳Watchman封堵器植入导致二尖瓣三维结构扁平化,瓣环左右径及瓣环面积变小。术前TnV越大的二尖瓣装置越容易与封堵器相互影响,且与封堵器压缩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依据术前1 d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纳入患者分为4组:>90 ml·min-1·1.73m-2组、>60~90 ml·min-1·1.73m-2组、>30~60 ml·min-1·1.73m-2组和≤30 ml·min-1·1.73m-2组。术后72 h再次检测eGFR,按照术后肾功能变化将患者分为急性肾功能恢复(AKR)组、急性肾脏损伤(AKI)组和肾功能无变化组。其中AKR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增加>基线值的25%,AKI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降低>基线值的25%。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VR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7例因主动脉瓣狭窄行TAVR治疗的患者,年龄(76.7±7.4)岁,其中女性86例,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为(9.5±5.8)分。>90 ml·min-1·1.73m-2组(n=19)、>60~90 ml·min-1·1.73m-2组(n=116)、>30~60 ml·min-1·1.73m-2组(n=70)和≤30 ml·min-1·1.73m-2组(n=12)术后达AKR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30.2%(35/116)、58.6%(41/70)和75.0%(9/12);共3例(1.4%)患者发生AKI,其中>30~60 ml·min-1·1.73m-2组2例,>60~90 ml·min-1·1.73m-2组1例。eGFR<60 ml·min-1·1.73m-2患者中AKI发生率为2.4%(2/82)。纳入的217例患者中,AKR组85例(39.2%)、AKI组3例(1.4%)、肾功能无变化组129例(59.4%)。3组的体重指数(BMI)、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术前eGFR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5.54,95%CI 1.04~29.58,P=0.045)、术前LVEDD(OR=1.22,95%CI 1.09~1.38,P=0.001)及术前eGFR(OR=2.23,95%CI 2.04~2.55,P=0.004)是术后非AKR的危险因素。结论TAVR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变或者改善,TAVR术后肾功能的变化与BMI及术前LVDD、eGFR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