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胆囊癌根治术的133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80例完成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腹腔镜组),男性23例,女性57例,年龄[M(IQR)]66.0(12.8)岁(范围:28.0~82.0岁);53例完成开腹胆囊癌根治术(开腹组),男性8例,女性45例,年龄63.0(6.0)岁(范围:45.0~80.0岁)。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N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及肿瘤分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前CA19-9(Z=-2.955,P=0.003)、术前ALT水平(Z=-2.801,P=0.031)、T分期分布(χ²=19.110,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胆囊破裂,术后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发生率,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切口种植及术后腹腔转移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00.0(200.0)ml比400.0(250.0)ml](Z=-5.260,P<0.01)、引流管留置时间[6.0(3.8)d比7.0(4.0)d](Z=-3.351,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0(5.0)d比14.0(7.5)d](Z=-6.079,P<0.01)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6%、49.6%,开腹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7.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4%、54.1%,开腹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5.7%、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T1b~T2期及T3期胆囊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类似的近期临床结局和长期预后,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开放与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治疗的80例甲状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取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对照组采取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手脚麻木(2.5%,1/40)、饮水呛咳(0.0%,0/40)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5%,7/40;10.0%,4/40),P<0.05。结论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应激反应稍轻、术后并发症更少,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34例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腹组(n=17)和腹腔镜组(n=17)。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90 d死亡率等临床资料。结果34例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年龄(64.3±1.7)岁,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36.2±33.4)min,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2.1±24.0)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术式、术中出血量、门静脉重建、淋巴结数目以及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在术后进食时间[(4.7±0.3)比(4.6±0.3)d]、术后下床时间[(2.9±0.4)比(2.2±0.3)d)]、引流管留置时间[(12.7±1.3)比(11.1±1.0)d]、术后住院时间[(18.3±1.7)比(15.8±1.3)d]方面有优于开腹组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在恰当选择的患者中能够达到不差于开腹手术的近期治疗效果,且可能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60例行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58±12)岁,年龄范围为38~75岁。60例患者中,30例行改良L-ELAPE,设为改良组,30例行传统L-ELAPE,设为对照组。改良组患者腹部手术步骤同传统L-ELAPE。改进部分如下:(1)当肿瘤位于直肠前壁时,采用折刀位直视下完成会阴部手术;(2)为避免小肠术后坠入盆腔,均在腹腔镜下关闭盆底腹膜,必要时放置生物补片。对照组患者腹部及会阴部手术均在截石位下施行,将生物补片缝合于肛提肌边缘。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行盆腔CT检查,了解患者小肠坠入骶前间隙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情况: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后1个月内死亡患者。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全组标本质量评分、前壁肿瘤标本质量评分分别为(359±105)min、(192±99)mL、(17±6)枚、(4.1±0.8)分、(4.7±0.5)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68±37)min、(136±61)mL、(15±5)枚、(3.5±0.7)分、(3.9±0.7)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全组标本质量评分、前壁肿瘤标本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3,2.130,2.871,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21,0.864,P>0.05)。(2)术后情况:改良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量、术后住院时间、会阴部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3.3±1.1)d、(8.7±4.8)d、(85±27)mg/L、(8.5±4.5)d、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7±1.4)d、(7.7±2.8)d、(79±25)mg/L、(7.7±2.2)d、5例。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1,1.520,0.521,0.509,P>0.05)。两组患者会阴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会阴部并发症的患者经引流、换药、营养支持、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3)随访情况: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CT检查结果示术后小肠坠入骶前间隙例数分别为2例和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2,P<0.05)。结论改良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对于超低位直肠前壁肿瘤显露更好、标本质量更高,可减少小肠坠入骶前间隙发生率,但手术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