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脑梗死后语音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法。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出现语音障碍,对其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中医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等方法,可以改善脑梗死后语音障碍的症状。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脑梗死后语音障碍的方法与机制,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旨在为脑梗死后语音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简介:摘要:本系统评价旨在探讨中药治疗痴呆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病例报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痴呆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潜力。关键结果包括改善认知功能、减轻痴呆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然而,一些研究存在方法学上的限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确认这些发现。总的来说,中药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痴呆症治疗方法,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简介:摘要:失眠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本研究旨在探究足浴结合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效果,以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通过对患者进行足浴疗法,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失眠症状的改善情况。初步结果显示,足浴结合中药治疗在改善失眠症状方面具有潜力,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足浴结合中药治疗失眠症,我们有望为失眠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这一综合疗法在失眠症治疗中具有潜力。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究其治疗机制和更广泛的应用,以更好地帮助那些受困于失眠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电项针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 2022年2月就诊于大庆市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住院中符合巴拉尼协会发布的 VP 诊断标准患者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给与同规格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予以卡马西平50mg日二次口服,治疗2周;观察组给与卡马西平50mg日二次口服加用电项针治疗,每日1次,治疗2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项针治疗前庭阵发症,可明显改善前庭阵发症发作频率及其临床症状,并且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少。
简介:摘要: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影响着广泛的人群。从中医角度来看,失眠症的发病机制与气血不和、心神不宁、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失眠强调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治疗原则包括调整作息规律、饮食疗法、中药治疗以及针灸等综合疗法。本文将深入分析失眠症的中医发病机制,探讨失眠症的中医治疗原则,强调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原则,以期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并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比较,观察其对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治疗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此外,中医针灸还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为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比较中医针灸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差异,探讨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我们还将关注中医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以全面评估其在脑梗死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伴随着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分析中药在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机制和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以期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方药对改善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伴随认知功能下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方药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潜在的治疗潜力。尽管痴呆症没有根本性的治愈方法,但中医方药作为一种综合疗法,有望在改善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医方药的应用,评估其对认知功能、行为症状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为痴呆症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信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他们的福祉。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文版切尔西物理功能评估量表(CPAx-Chi)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阈值及评估诊断价值。方法学习CPAx-Chi量表使用细节和注意事项,由2名研究者同时采用CPAx-Chi量表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 MRC-Score)量表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综合ICU的200例患者进行独立评估。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尤登指数(Youden's index, YI)及一致性检验,确定CPAx-Chi量表在诊断ICU-AW的阈值及价值。结果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A组ROC AUC= 0.899(95%CI 0.862~1.025);B组ROC AUC=0.874(95%CI 0.824~0.925);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1.5分;A组最大YI=0.643,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7 %;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0.5分,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83%。以CPAx-Chi≤31阈值,ICU-AW组和非ICU-AW组的CPAx-C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Ax-Chi≤31分和MRC-Score≤48分诊断ICU-AW的一致性高,A组Kappa=0.845(P=0.02);B组数据Kappa=0.839(P=0.04),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Ax-Chi量表评分≤31分是诊断ICU-AW的临界值,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CPAx-Chi量表可以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文版切尔西物理功能评估量表(CPAx-Chi)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阈值及评估诊断价值。方法学习CPAx-Chi量表使用细节和注意事项,由2名研究者同时采用CPAx-Chi量表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 MRC-Score)量表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综合ICU的200例患者进行独立评估。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 AUC)、尤登指数(Youden's index, YI)及一致性检验,确定CPAx-Chi量表在诊断ICU-AW的阈值及价值。结果以MRC-Score总分≤48分为标准,A组ROC AUC= 0.899(95%CI 0.862~1.025);B组ROC AUC=0.874(95%CI 0.824~0.925);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1.5分;A组最大YI=0.643,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7 %;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CPAx-Chi量表诊断ICU-AW的临界阈值为30.5分,B组最大YI=0.62,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83%。以CPAx-Chi≤31阈值,ICU-AW组和非ICU-AW组的CPAx-C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Ax-Chi≤31分和MRC-Score≤48分诊断ICU-AW的一致性高,A组Kappa=0.845(P=0.02);B组数据Kappa=0.839(P=0.04),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Ax-Chi量表评分≤31分是诊断ICU-AW的临界值,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CPAx-Chi量表可以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住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ICU的71例ARDS患者分为APRV组(36例)和小潮气量(LTV)组(35例)。APRV组患者起初给予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测量气道平台压后转为APRV模式;LTV组患者接受LTV通气,目标潮气量设置为6~8 mL/kg,依据ARDSnet协议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其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功能指标、循环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情况。结果机械通气第7天,APRV组和LTV组患者吸入氧浓度(FiO2)[(47 ± 5)% vs.(66 ± 5)%,t = 3.746,P < 0.001]、呼吸频率[(24 ± 4)次/min vs.(18 ± 4)次/min,t = 3.453,P < 0.001]、PEEP[(5.6 ± 2.3)cmH2O vs.(10.8 ± 4.4)cmH2O,t = 3.011,P < 0.001]、气道峰压[23.9(18.5,29.6)cmH2O vs. 25.1(11.3,31.8)cmH2O,H = 2.736,P = 0.014]、气道平台压[22.2(18.7,24.3)cmH2O vs. 19.6(17.2,22.4)cmH2O,H = 2.154,P = 0.023]、平均气道压[23.8(22.1,24.3)cmH2O vs. 15.4(13.9,19.4)cmH2O,H = 2.814,P = 0.018]、肺顺应性[52.7(37.4,62.3)mL/cmH2O vs. 41.8(31.5,57.6)mL/cmH2O,H = 2.008,P = 0.034]、动脉血氧分压(PaO2)[(89 ± 7)mmHg vs.(72 ± 7)mmHg,t = 2.324,P < 0.001]、PaO2/FiO2 [(201 ± 15)mmHg vs.(140 ± 12)mmHg,t = 2.743,P < 0.001]、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4 ± 2.1)% vs.(92.3 ± 1.8)%,t = 2.658,P < 0.001]、心率[(99 ± 9)次/min vs.(108 ± 9)次/min,t = 2.733,P = 0.014]及平均动脉压[(84 ± 11)mmHg vs.(74 ± 13)mmHg,t = 3.012,P = 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RV组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9.6 ± 2.2)d vs.(11.9 ± 2.9)d,t = 3.687,P < 0.001]、住ICU时间[(11.3 ± 3.1)d vs.(13.2 ± 2.7)d,t = 2.722,P = 0.008]、住院时间[(13.9 ± 2.5)d vs.(16.2 ± 2.4)d,t = 3.924,P = 0.004]均较LTV组显著缩短,拔管成功率[80.6%(29/36)vs. 54.3%(19/35),χ2 = 5.592,P = 0.018]显著升高,肺复张[5.6%(2/36)vs. 48.6%(17/35),χ2 = 16.753,P < 0.001]、俯卧位通气[11.1%(4/36)vs. 34.3%(12/35),χ2 = 5.460,P = 0.019]、气胸发生率[8.3%(3/36)vs. 28.6%(10/35),χ2 = 4.860,P = 0.028]及28 d住院病死率[13.9%(5/36)vs. 34.3%(12/35),χ2 = 4.054,P = 0.044]均显著降低。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PRV组ARDS患者生存情况显著优于LTV组(χ2 = 4.118,P = 0.015)。结论与LTV组比较,早期应用APRV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呼吸系统顺应性,提高拔管成功率,降低气胸发生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