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MRI检查中髋关节外偶然发现(IEHFs)的发现率及漏诊率,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1 734例接受髋关节MRI检查的患者资料,采用结构化读片的方法,并参考修订后的CT结肠成像报告数据系统(C-RADS)将IEHFs分为4类:E1为解剖变异;E2无临床意义;E3临床意义不大;E4有重要临床意义。分析IEHFs的类型和分布,并将结构化读片的结果与初始的MRI报告结果对比,计算漏诊率。结果1 734例患者中,1 064例患者共发现1 651处IEHFs,其中E2类1 080处(65.4%,1 080/1 651),以宫颈腺囊肿最多,占26.0%(281/1 080);E3类354处(21.4%,354/1 651),以前列腺增生最多(47.2%,167/354);E4类217处(13.1%,217/1 651),以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最多(30.9%,67/217)。男性患者中E2类、E3类IEHFs所占比例较大,而女性患者E2类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患者间IEHFs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94.080,P<0.001)。年龄60岁以下患者IEHFs以E2为主,而60岁以上患者则以E3为主,不同年龄组间IEHFs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6.702,P<0.001)。IEHFs总的漏诊率为85.2%(1 406/1 651),其中E2类漏诊率最高(91.1%,984/1 080),E4类的漏诊率最低(63.1%,137/217)。结论在接受髋关节MRI的患者中,IEHFs普遍存在。使用结构化读片方法可以提高IEHFs的发现率,建议采用修订后的C-RADS对IEHFs进行分级报告,以降低漏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择期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02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体重指数≤3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51):FICB组和PCIA组。术后FICB组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负荷剂量,然后接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方:0.25%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75 ml,背景输注速率5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PCIA组连接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方:芬太尼10 μg/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1 ml,锁定时间10 min。2组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先按压镇痛泵,观察10~20 min,若VAS评分仍>4分,则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采用混淆评估法评估术后48 h内谵妄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和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和术后24、48 h时,测定血清IL-6、IL-8、TNF-α和S100β蛋白的浓度。结果与PCIA组比较,FICB组术后谵妄发生率降低,术后24和48 h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各时点血清IL-6、IL-8和TNF-α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CB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