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及毒力特征。方法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粪便中分离到的1株CRKP命名为肺炎克雷伯菌C35,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确定菌株所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分析CRKP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采用接合试验评估耐药基因的转移能力和效率;采用大蜡螟毒力实验测定菌株的毒力表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C35对大多数受试药物耐药,尤其碳青霉烯类、舒巴坦和多黏菌素。SNP分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C35与多株分离自本院不同病房的CRKP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该菌属于ST11型,携带包括blaKPC-2、blaCTX-M-199、mcr-1和tet(A)变异体等在内的13种耐药基因。blaKPC-2基因位于>69 800 bp的IncFⅡ型质粒上,blaCTX-M-199和mcr-1基因共同位于>64 800 bp的IncI2型质粒上,tet(A)变异体位于83 628 bp的不可分型质粒上,3种质粒均为可接合性质粒。肺炎克雷伯菌C35还携带rmpA和rmpA2毒力基因以及气杆菌素(aerobactin)相关基因iucABCD,为典型的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该菌在大蜡螟感染模型中也显示了较强的毒力表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35菌株48 h后大蜡螟幼虫存活率仅为16.7%,明显低于无毒力对照菌株的80.0%。结论本研究在1株肠道定植CR-hvKP中检测到多个可接合性耐药质粒,包括同时携带blaCTX-M-199和mcr-1基因的IncI2质粒,需引起警惕,并对此类菌株进行主动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同源性分析的能力。方法26株CREC为2018年从来自全国9个省、市(湖南、吉林、浙江、福建、上海、安徽、重庆、云南、河南)的样本中分离,FTIR检测菌株在900~1 200 cm-1区域的红外吸收光谱,使用欧式距离和平均连接聚类方法进行多变量分析;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FTIR将26株CREC分为14个红外光谱(IR)型,且相同IR型的菌株均属于同一序列(ST)型。相比WGS对CREC的聚类分析,FTIR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性为92.3%(24/26)。结论FTIR对CREC同源性的区分能力具有较高准确性,且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NG-Test Carba5对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中碳青霉烯酶的检测能力。方法收集2018—2022年中国21个省77家医院的1 210株CRE菌株,采用NG-Test Carba5快速检测菌株中的碳青霉烯酶酶型,以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NG-Test Carba5的检测性能。结果NG-Test Carba5对不同菌属CRE菌株中的5大类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亚胺培南酶(IMP)、维罗纳整合子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VIM)、苯唑西林酶(OXA)-48]均表现出优异的检测性能,其敏感度达98.47%(1 161/1 179),特异度100%(31/31),阳性预测值为100%(1 161/1 161)。NG-Test Carba5对OXA-48、NDM、IMP和VIM酶的敏感度为100%(307/307),对KPC酶的检测敏感度为97.70%(763/781)。对于11株产KPC-25、KPC-78和KPC-93型KPC突变体的菌株,NG-Test Carba5可报告所有KPC酶阳性(11/11),但对于产KPC-33、KPC-77型KPC突变体的菌株,NG-Test Carba5未能检出KPC酶。此外,对于同时产2种或3种碳青霉烯酶的CRE菌株,NG-Test Carba5的敏感度达100%(91/91)。结论NG-Test Carba5对于CRE菌株中的碳青霉烯酶的快速检测显示出优异的检测性能。然而,对于NG-Test Carba5检测阴性的菌株,必须结合其他表型检测及基因型检测方法以避免漏检。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2018年我国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病原谱分布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全国11家教学医院的引起院内血流感染(BSI)、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和院内腹腔感染(IAI)的病原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对临床常见菌株进行抗菌药物药敏实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药敏折点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590例病例,包括BSI 831例,HAP 450例,IAI 309例。BSI最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29.2%,243/831)、肺炎克雷伯菌(16.2%,135/83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1%,84/831);IAI最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26.2%,81/309)、屎肠球菌(15.5%,48/309)和肺炎克雷伯菌(13.3%,41/309);而HAP最主要致病菌是鲍曼不动杆菌(24.7%,111/450)、铜绿假单胞菌(20.7%,93/450)和肺炎克雷伯菌(16.2%,73/4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和糖肽类抗生素均表现为敏感,对头孢洛林的敏感率为77.8%(105/135)。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发生率为29.6%(40/135),低于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发生率(83.7%,41/49)。发现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1.1%,1/95),1株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2.3%,1/4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分别为56.1%(193/344)和22.1%(55/249),碳青霉烯耐药株的发生率分别为4.1%(14/344)和22.9%(57/249),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2.3%(8/344)和2.0%(5/249),对黏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5%(5/344)和7.6%(19/249),均未检出替加环素耐药株。鲍曼不动杆菌除对黏菌素(99.5%,184/185)和替加环素(91.4%,169/185)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碳青霉烯耐药株的发生率达到78.9%(146/185)。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发生率为36.7%(66/180);黏菌素、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分别为100%(180/180)、93.3%(168/180)和85.6%(154/180)。结论替加环素、黏菌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大部分院内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表现出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问题严重。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发生率继续升高,需要引起关注并进行持续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经支气管镜确诊的有塑型形成的MP肺炎(MPP)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与同期无塑型形成的MPP患儿进行比较,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MP感染致PB的危险因素。结果306例MPP患儿中PB组50例,非PB组256例。PB组患儿年龄[(82.74±35.17)个月比( 66.63±35.67)个月]、中性粒细胞比例(N)(0.705 8±0.139 1比0.605 7±0.162 6)、C反应蛋白(CRP)[17.40(10.21,42.86) mg/L比11.43(4.55,23.66) mg/L]、D-二聚体(DD)[1 071(279.5,2 386.5) μg/L比523(233.0,1 099.5) μg/L]、乳酸脱氢酶(LDH)[491.1(342.3,607.4) U/L比394.9(319.1,512.8) U/L]、红细胞沉降率(ESR)[25.0(17.0,36.0) mm/1 h比15.5(9.0,28.0)mm/1 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3.5(26.1,49.3) U/L比29.2(24.0,37.2) U/L]、丙氨酸转氨酶(ALT)[19.1(11.45,31.50) U/L比13.6(10.30,23.15) U/L]、IgA[1.46(0.98,2.12) mg/L比1.15(0.64,1.60) mg/L]、CD3-CD(16+56)+ (0.155 0±0.088 6比0.120 2±0.071 5)、过敏史[44.0%(22/50例)比25.8%(65/256例)]、混合感染[38.0%(19/50例)比24.6%(63/256例)]、镜下黏膜糜烂[10.0%(5/50例)比2.3%(6/256例)]等方面均高于非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敏史(OR=5.604,95%CI:1.937~16.216)、年龄(OR=3.142,95%CI:1.425~6.929)、N(OR=2.387,95%CI:1.088~5.238)、CRP(OR=3.959,95%CI:1.072~14.662)、DD(OR=7.824,95%CI:2.824~21.673)是MP感染致PB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其中年龄、N、CRP、DD的临界值分别为64个月、0.70、35 mg/L、2 000 μg/L。结论MP感染后发生PB往往见于年龄较大、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存在更强的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及高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