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求一种新的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方法。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外科对轻度上睑下垂患者31例,13例为双侧,18例为单侧,共44只眼;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18~51岁;用眶隔翻转向下与下方眼轮匝肌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观察其效果。结果31例44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重睑线形态良好,眼睑闭合良好。随访6个月,轻度上睑下垂均得到矫正,无上睑退缩,无眼睑闭合不全。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双眼平视前方时睑缘遮盖角膜高度分别为3.03±0.32,1.55±0.19(P<0.01)。术后25例(80.6%)达到满意效果,6例为基本满意,无不满意者。结论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良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口膝关节假体与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程度,探讨其对膝关节假体设计的影响及人类进化节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非膝关节疾病患者60例(120膝)、健康志愿者20名(40膝),其中男46例(92膝),女34例(68膝),年龄24~72岁、平均46.8岁。均行双侧膝关节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在高级图像工作站(GE ADW 4.3)上对三维重建的胫骨图像进行旋转、切割,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被试胫骨平台截骨面横径、前后径等线性参数的差异;采用5 mm容差范围法,分别评估按照白种人体质参数设计生产的Depuy-PFC sigma(假体A)、Link-Gemini MK-Ⅱ(假体B)、Zimmer-Nexgen(假体C)3种进口假体与成年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率,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测得80例160膝成年国人胫骨平台截面横径为(74.2±2.8)mm,其中男性为(76.2±2.7)mm,大于女性的(68.1±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8,P<0.001);前后径为(48.2±2.6)mm,其中男性为(50.5±2.5)mm,大于女性的(46.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01)。假体A、假体B、假体C与受试者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率分别为41.25%(66/160)、46.88%(75/160)和26.25%(42/160),假体C低于假体A和假体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14.67,P值均<0.05),而假体A与假体B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184)。结论基于白种人体质参数设计的进口膝关节假体与中国人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匹配度普遍较低;国人正常胫骨平台截骨面的几何形态同白种人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国人膝关节假体设计时不能照搬白种人的体质参数。中国人的胫骨平台截面相对较圆,因而推测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中国人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可能较白种人更早。
简介:摘要人体机能学实验作为机能学发展的新方向,在许多高校的积极推动下已初见规模。空军军医大学面向战场,对接临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各器官系统,依托军事医学案例,研发新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实施课程思政,于2021年探索开设了人体机能学综合实验课程,着力建设了军事导向型"虚拟仿真实验-动物实验-人体机能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反馈显示,学生认为综合实验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人体真实情况,对临床和军事应用更具实际意义。人体机能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可以为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育人水平,培育高素质的卫勤人才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对比度一站式弛豫定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对脑胶质瘤进行术前分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22例,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13例(59.09%),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9例(40.91%),全部病例均使用Magic技术在强化前后扫描;在自动生成的T1 maping、T2 maping测量肿瘤实质和瘤周1 cm范围内的T1值(quantitative T1 values,qT1)、T2值(quantitative T2 values,qT2)。结果增强后HGG肿瘤实质qT1为688.44±143.79,LGG为1189.37±592.3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增强后T1值变化的百分比HGG为(127±68)%,LGG为(58±6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肿瘤实质其他测量值和瘤周所有测量值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HGG和LGG实质增强后qT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诊断阈值为927 ms,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100%;HGG和LGG增强后T1值变化百分比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诊断阈值为42.5%,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55.6%。结论胶质瘤增强后qT1和增强后T1值变化的百分比对HGG和LGG的区分有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内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50例、人工关节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和研究组(50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床疗效显著高于参照组(χ2=6.453,P=0.011)。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双排缝线桥技术与双排缝线桥技术联合Ⅱ型“Chinese way”处理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4例单侧巨大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龄(60.2±7.8)岁(范围:42~77岁)。采用单纯双排缝线桥技术修补术(单纯组)44例,采用双排缝线桥技术联合Ⅱ型“Chinese way”修补术(联合组)30例。单纯组行断裂肩袖的内外排锚钉固定;联合组首先将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至冈上肌腱足印区,用1枚内排锚钉尾线缝合固定,然后利用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修补剩余的肩袖断裂部分。记录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的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计算术前与术后各观察指标差值。两组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数据的两两比较采用LSD多重比较法。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4.6±5.4)个月(范围:6~24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活动度、VAS、ASES评分、UCLA 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末次随访的结果亦优于术后6个月(P值均<0.01)。联合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观察指标优于单纯组(P值均<0.01)。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提示肩关节退变未见明显进展,在随访中完善MRI检查的27例患者中,14例重建的肩袖组织再次损伤撕裂(Ⅳ型及Ⅴ型),其中单纯组10例(22.7%,10/44),联合组4例(1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6,P=0.311)。结论与单纯双排缝线桥技术相比,双排缝线桥联合Ⅱ型“Chinese way”修补术对改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近期的疼痛症状、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的效果更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