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X连锁显性遗传低磷血症佝偻病(XLH)患儿的临床特征、PHEX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治的25例XLH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PHEX基因变异特点及临床转归。根据PHEX基因变异位置将患儿分为N端变异组和C端变异组,根据变异是否位于重要的锌离子结合域17或19号外显子分为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和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分别分析各组发病年龄、治疗前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血磷及治疗后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结果25例XLH患儿中男8例、女17例,发病年龄为1.2(1.0,1.8)岁,确诊年龄2.5(1.5,4.3)岁。初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弯曲[24例(96%)]、步态异常[17例(68%)]。HtSDS为-2.0(-3.2,-0.8),膝间距或踝间距为4.5(3.0,6.0)cm。空腹血磷0.8(0.7,0.9)mmol/L,血钙(2.5±0.1)mmol/L,碱性磷酸酶(721±42)U/L,有3例(12%)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值。25例(100%)患儿骨骼X线片均提示有活动佝偻病改变。2例(9%)双肾髓质内少量钙质沉着。25例患儿检测出24种PHEX基因变异,11例(44%)为未报道过的变异,未发现热点变异。N端变异组21例、C端变异组4例;17或19号外显子组4例、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21例。N端变异、C端变异组和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患儿的发病年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血磷及治疗后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5例患儿随访2.7(1.6,5.0)年,24例(96%)患儿规律口服磷酸盐制剂及活性维生素D,96%(24/25)症状得到缓解。HtSDS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2,-0.8)比-2.0(-2.8,-1.1),Z=-0.156,P>0.05]。治疗后膝间距或踝间距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3.0,6.0)比1.5(0,3.3)cm,Z=-3.043,P<0.05]。经治疗17例患儿复查骨骼X线片佝偻病改变均有所修复。18例患儿合并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7例出现了肾脏钙质沉着症。结论XLH患儿以步态异常、双下肢弯曲及身材矮小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现PHEX基因未报道的变异高发,未发现热点变异,也未发现基因与表型的相关。经规律磷酸盐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除身高外症状均可明显改善,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肾脏钙质沉着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 标签: 低磷血症性佝偻病,X连锁显性 PHEX磷酸调节中性内肽酶 治疗结果 儿童
  • 作者: 丰利芳 巩纯秀 韩连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遗传代谢内分泌科,武汉 430016,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北京 10004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上海 200092
  • 简介:摘要随着质谱技术、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遗传代谢病得以诊断。遗传代谢病治疗原则为限制代谢受阻底物的摄入,降低有害产物的蓄积,补充生成不足的产物。饮食治疗是许多遗传代谢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出发点为限制代谢障碍底物的摄入,补充合成不足的产物或替代能源以绕过缺陷途径,目的为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殊医学配方营养食品投入生产和使用,饮食治疗的可及及依从提高,越来越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现主要针对相对常见的遗传代谢病的饮食治疗进行阐述。

  • 标签: 遗传代谢病 饮食治疗 氨基酸及肽类代谢障碍 脂类及脂蛋白代谢障碍 脂肪酸及酮体代谢障碍 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
  • 简介:摘要随着串联质谱、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在儿科疾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总体发病率达1∶1 000,患病人群总数庞大。遗传代谢性疾病急性失代偿期致残率及病死率高,急性期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许多氨基酸、有机酸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急性期限制蛋白饮食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急性期蛋白限制尚无标准,临床上易造成过度治疗,导致代谢障碍肢端皮炎的发生。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遗传代谢性疾病急性期饮食疗法的应用水平,现总结一些常见氨基酸、有机酸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急性期饮食治疗要点,探讨遗传代谢性疾病急性期的一般蛋白限制原则,希望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标签: 饮食治疗 遗传代谢性疾病 限制蛋白 肢端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努南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断的20例努南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病例、遗传学分析及随访资料。结果20例努南综合征患儿中男13例、女7例,诊断年龄5.9(1.1~12.2)岁。首诊主诉身高增长缓慢17例,尿道下裂或隐睾2例,特殊面容1例。体格检查发现努南综合征典型面容12例,隐睾、小阴茎、尿道下裂9例,心脏结构异常10例,智力发育迟缓10例。PTPN11基因变异12例,SOS2基因变异 4例,SHOC2及SOS1基因变异各2例。6例患儿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治疗9个月时身高不同程度的增长4.0(2.5~6.0)cm,暂无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努南综合征中男性患儿多见外生殖器异常。基因变异频率除PTPN11变异为主外,SOS2基因变异较高,均以新发变异为主。不同首诊科室获得的综合征表型谱有差异,了解综合征的全貌需要采集不同科室就诊信息。

  • 标签: 努南综合征 表型 隐睾 尿道下裂 遗传变异
  • 简介:摘要新生儿筛查的广泛开展使得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种类繁多,其中部分伴有发作或持续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能加重代谢危象和脑及视力损害。饮食疗法是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正确的饮食管理可在减少甚至避免低血糖发作的同时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限制有害的代谢产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营养管理应贯穿患者整个生命周期。现就伴有低血糖的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的长期营养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 标签: 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 低血糖 营养管理
  • 作者: 吴蔚 吴薇 巩纯秀 梁雁 朱岷 熊晖 傅君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杭州 3100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武汉 4300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10004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40001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100034
  • 简介:摘要儿科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与管理高峰论坛——第十九届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会议于2020年9月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设置了17个专题讲座,7个疑难病例分享,11篇大会发言,8个卫星会,内容涵盖儿童生长及身材矮小、性早熟及发育异常、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糖代谢异常、钙磷代谢异常、遗传代谢病等多个方面,既有前沿的基础研究,也有贴近临床的案例和指南解读。作为首次在线上举办的年会,观看平台同时在线人数达到6千余人,对提升专科医生教育,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标签:
  • 作者: 吴蔚 吴薇 巩纯秀 梁雁 朱岷 熊晖 傅君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杭州 3100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武汉 4300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北京 10004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1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 100034
  • 简介:摘要儿科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与管理高峰论坛——第二十届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会议于2021年11月12至13日在线上举办,内容涵盖多种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既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更对诊断和治疗过程提供了指导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至2019年单中心儿童1糖尿病(T1DM)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和分析影响血糖控制的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糖尿病门诊复诊的病程>3个月的18岁以下确诊T1DM患者。患者每3个月接受1次随访,同一患者每年留取1次随访数据,选择原则为每年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位数的访视数据,并收集同期资料,包括年龄、诊断日期、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注射次数、方式、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SMBG)、是否使用CGM和(或)FGM等信息。按照就诊年份进行分组,并按照HbA1c控制目标(7.0%)将患者二分为达标组(HbA1c<7.0%)和未达标组(HbA1c≥7.0%),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三组(<5岁组,5~10岁组和>10岁组)。比较2015至2019年的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及二水平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 976例T1D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015年组、2016年组、2017年组、2018年组和2019年组分别为362、410、415、384和405例;年龄10.09(7.18,12.85)岁,糖尿病病程1.94(0.88,3.86)年,49.5%(978/1 976)是男性。不同年度分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和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HbA1c从2015年时的7.4%(6.7%,8.3%)下降到2019年组的6.8%(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达标率逐年升高,2015年组至2019年组达标率分别为34.5%(125/362)、42.0%(172/410)、47.0%(195/415)、55.2%(212/384)和56.3%(228/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2,P<0.01)。HbA1c与年龄、病程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5及0.170,P<0.01)。年龄大、病程长、血糖监测次数少是导致HbA1c不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2015至2019年儿童T1DM患者HbA1c逐年下降,达标率逐年增加,CGM和(或)FGM使用率增加是改善血糖控制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糖尿病,1型 儿童 血糖控制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发育异常(DSD)患者的诊断年龄越来越早,确诊患者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改善DSD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医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DSD儿童的生长问题是影响其治疗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被广大医疗工作者关注。现就DSD儿童生长的影响因素、常见类型DSD儿童生长模式特点等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生长 儿童 性发育异常
  • 简介:摘要1例1岁9月龄患儿,社会性别男,以生后外阴异常为主诉,体格检查发现患儿尿道开口于会阴,伴有阴茎下弯,阴茎阴囊转位,左侧阴囊内可及睾丸,右侧阴囊及腹股沟区未触及似睾丸包块,但多次查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5,XO未检测到SRY基因,与临床表型不符。进一步行口腔黏膜、包皮组织及性腺组织FISH检测,发现为45,XO/46,XY/46,X ish der(Y)t(Y;Y)嵌合体。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5,XO,临床表型为男性的情况非常少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MAMLD1是近年来发现与46,XY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相关的基因。携带MAMLD1基因变异的患者表现出单纯小阴茎,(轻、中、重度)尿道下裂合并小阴茎、隐睾、阴囊分裂,甚至完全性腺发育不良的"连续谱"。MAMLD1基因在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其在DSD中的作用尚有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关于MAMLD1基因在DSD中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MAMLD1基因及其产物、基因变异、临床表型以及其在DSD中可能的致病机制。

  • 标签: MAMLD1基因 性发育异常 尿道下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并评价儿童身材矮小症诊疗过程中应用质谱分析法(MS)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1)水平以及转化为标准差积分(SDS)的一致。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15例不同病因身材矮小症患儿血清样本。用CLIA与MS分别检测患者血清IGF-1水平,并转化为SDS。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分析,并建立Deming回归方程。用Bland-Altman图和加权Kappa系数分析两种检测法所得IGF-1和计算所测IGF-1 SDS的一致。结果115例身材矮小症患儿中男46例(40.0%),女69例(60.0%),年龄(8±3)岁,包括特纳综合征37例、足月小于胎龄儿(SGA)59例、生长激素缺乏症(GHD)1例及其他病因18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两种检测方法IGF-1有良好的相关(r=0.94,P<0.01),换算成IGF-1 SDS仍然有良好的相关(r=0.92,P<0.01)。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的血清IGF-1实测值一致差,所测差值的均值为33.38 μg/L,CLIA测定值显著高于MS检测结果,差值为43.51 μg/L(95%CI -51.89~118.70 μg/L)。转换为IGF-1 SDS,去除3个离群值后(其中包括1例GHD患儿),加权Kappa提示一致好(κ=0.68)。结论临床应用中MS与CLIA检测的IGF-1转换为IGF-1 SDS后一致好,可互相参考使用,但是对过高或者过低极值需依赖临床判断。

  • 标签: 儿童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质谱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 一致性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VPR2基因激活变异致儿童肾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NSIAD)的临床表现、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2例NSIAD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以“肾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AVPR2 基因”“nephrogenic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sis”“AVPR2 gene”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Springer Link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5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孩,就诊时年龄分别为5岁3月龄和2月龄,均存在慢性重度低钠血症,伴低血渗透压、高尿渗透压和高尿钠。基因检测均为AVPR2基因母源半合子变异(c.409C>T,p.R137C)。例1患儿自主限水、静脉滴注和口服补钠,血钠升高不明显,予口服呋塞米片,血钠上升至正常。随访1年,患儿一直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电解质维持正常。例2患儿予以限水同时口服及静脉补盐,血钠可升至正常;呼吸道感染后血钠再次下降,经抗感染和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钠维持正常。4个月后自行停药,每天补盐并限水,现1岁,生长发育良好,血电解质正常。文献检索到英文文献50篇,无相关中文文献,共30例先证者病例,其中16例(53%)为婴幼儿及儿童期发病,多以惊厥起病。9例婴幼儿NSIAD 的AVPR2基因变异为R137C,5例为R137L,提示第409碱基变异为热点变异位点。治疗主要为限水和口服尿素,未见呋塞米口服治疗的报道。结论NSIAD除不明原因低钠血症外,无特异性表现。AVPR2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2例患儿限水治疗及补钠效果有限,口服呋塞米治疗后,血钠可维持正常。

  • 标签: 低钠血症 ADH分泌不当综合征 基因,X连锁 AVPR2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