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定量磁敏感图(QSM)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可行性及其在鉴别变性和撕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临床疑诊为半月板损伤并拟行关节镜检查的7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另同期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所有纳入者均接受膝关节QSM和常规MR序列扫描。根据关节镜结果,半月板损伤患者分为半月板变性和撕裂。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对常规MRI进行评价,并通过原始QSM幅值图划取半月板损伤区(健康志愿者选取外侧半月板后角中心区)映射到对应的QSM图上进行磁敏感值的提取。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半月板变性、撕裂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半月板的磁敏感值,并采用Bonferroni进行两两比较的校正。建立ROC曲线评估半月板磁敏感值诊断半月板撕裂的阈值及效能,并与常规MRI评价半月板损伤的结果比较。结果健康志愿者、半月板变性患者、撕裂患者的磁敏感值分别为(0.035±0.016)ppm,-0.031(-0.040,-0.005)ppm,(-0.122±0.115)pp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419,P<0.05)。健康志愿者的半月板磁敏感值明显高于半月板变性患者、撕裂患者的磁敏感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23.843,-48.253,P<0.05);半月板撕裂患者磁敏感值较变性患者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24.410,P<0.05)。当磁敏感值为-0.062 5 ppm时,其诊断半月板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100%。常规MRI诊断半月板撕裂的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87.5%。结论磁敏感值能够定量评价半月板损伤的情况,可以作为常规MRI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提高半月板撕裂的诊断符合率。

  • 标签: 膝关节 撕裂伤 半月板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敏感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评价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下肢神经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诊断为GBS的30例患者及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0例GBS患者接受下肢神经电生理检查,1周后所有受检者接受下肢神经DWIBS检查。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正常志愿者及GBS患者DWIBS图像重组后的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不同DWIBS评分间GBS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运动神经传导幅度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GBS患者DWIBS胫神经、腓总神经评分与电生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30名健康志愿者的60条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完整清晰显示,信号强度好,评分均为4分,医师间的一致性很好(Kappa值为1.0)。30例GBS患者的60条胫神经、腓总神经中,53条胫神经、52条腓总神经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包括边缘模糊、扭曲变形、辨认困难、信号强度减弱等;两名医师对胫神经、腓总神经显示情况评分一致性很好(Kappa值分别为0.879、0.863)。随着DWIBS评分的减低,GBS患者胫神经MCV、腓总神经MCV、胫神经传导幅度、腓总神经传导幅度降低,各评分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BS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DWIBS评分与MCV呈正相关(r分别为0.83、0.84,P<0.05),与运动神经传导幅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0.79,P<0.05)。结论DWIBS能够三维立体地清晰显示胫神经、腓总神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GBS患者下肢神经损伤,且与神经电生理参数有较好的相关性。

  • 标签: 格林-巴利综合征 胫神经 腓总神经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出生前后不同类型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PVPC)的MRI特点及其变化、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7例产前MRI诊断为PVPC的胎儿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进行出生后随访,其中24例失访,2例出生后死亡,将存活的41例胎儿进行预后分析,并进行Gesell量表评分。根据囊肿位置及是否伴有其他颅内外异常分为孤立性先天性囊肿、先天性囊肿伴其他异常、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及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4组。所有MRI图像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评价,包括囊肿位置、囊腔数量、囊肿大小、是否伴有其他异常及出生前后变化。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两名医师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先天性囊肿组、室管膜下囊肿组囊肿位置(单/双侧)、囊腔数量(单/多腔)及是否伴其他异常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先天性囊肿组、室管膜下囊肿组囊肿平均前后径、平均高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种不同类型侧脑室周围假性囊肿Gesell量表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DQ)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2名医师对41例出生前后PVPC的位置、囊腔数量、囊肿大小、是否伴有其他异常及出生前后大小变化情况的一致性均为好,ICC值分别为0.865、0.931、0.798、0.904、0.879。先天性囊肿组(18例)的囊肿均于出生后变小或消失,DQ均正常。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组(14例)中,出生后囊肿变小或消失12例,大小未见明显变化2例,仅1例DQ轻度迟缓;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组(9例)中,出生后囊肿变小或消失6例,大小未见明显变化3例,7例DQ表现为不同程度迟缓。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与室管膜下囊肿伴其他异常组间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组与孤立性先天性囊肿组间的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囊肿伴有其他异常组与室管膜下囊肿伴有其他异常组间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孤立性PVPC多于生后减小或自行消失,预后较好;室管膜下囊肿伴有其他脑或形态学异常时,生后患儿发育可出现不同程度迟缓,预后较差。先天性囊肿预后较好。

  • 标签: 胎儿 脑室 囊肿 磁共振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MRI评估胎儿耳廓发育畸形及外耳道闭锁的可行性。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超声疑诊胎儿外耳发育畸形的15例孕妇行胎儿外耳MRI检查,孕妇年龄22.0~ 40.0 (31.3±5.2)岁,均为单胎,孕龄23~ 35 (27.5±3.5)周。以出生后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RI和超声诊断胎儿耳廓发育畸形及外耳道闭锁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比较MRI和超声诊断外耳道闭锁的效能。结果15例胎儿MRI显示胎儿外耳30侧,无耳廓缺如者,出生后随访证实外耳畸形19侧,其中耳廓畸形19侧,外耳道闭锁15侧。MRI及超声诊断耳廓畸形的准确率均为100%(19/19)。MRI及超声诊断外耳道闭锁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3%(14/15)、75.0%(3/4)、89.5%(17/19)和33.3%(5/15)、25.0%(1/4)、31.6%(6/19)。MRI诊断外耳道闭锁的灵敏度、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1)。结论MRI对胎儿外耳发育畸形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作为超声的有效补充,尤其是诊断外耳道闭锁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胎儿 耳廓 外耳道 发育畸形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