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增长,许多行业也在与时俱进,但环境污染日渐加重,不断引起社会与人们的高度重视。环境检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而其实验室的设立是为了清楚检测环境中隐藏的影响因素,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进展提供数据支持。随着新时代的来临,环境管理必然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加强重视环境维护以及管理控制工作。环境检测实验室分析工作质量高低一般是由仪器设备和有关检测方法所决定,能够精准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产生的直接诱因,为环境管理和保护给予依据。具体来说,实验室分析工作的推进与环境检测工作质量有着很大联系,这也是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动力。当社会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应当对其加以关注与反思,积极强化工作质量,贯彻落实工作质量控制,耐心分析与探究工作质量的不确定度,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降低工作风险。
简介: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有效地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普遍利用火力发电,在供电过程中火电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合理配合电力资源,火电厂需要相互配合不同的系统,电气设备主要包括开关和导线以及变压器等部分,每个部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各个设备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电气设备发生故障之后将会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如果发生故障,将会影响到供用电的正常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火电厂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注重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和运维管理工作,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及时处理火电厂电气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故障的负面影响。本文就火电厂电气设备运行常见故障和处理措施展开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和支原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动态变化对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与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1例病毒和支原体CAP患者。分析比较不同病原体(病毒和支原体)组间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Ⅰ~Ⅱ级(≤70分)、Ⅲ级(71~90分)、Ⅳ~Ⅴ级(≥91分)〕组间入院1 d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及白细胞计数(WBC);分析比较不同病情转归(根据入院3 d PSI评分或胸部CT影像学表现分为好转组、稳定组、加重组)组间入院3 d SAA、hs-CRP及其变化值(Δ3 d=1 d-3 d)以及不同预后(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入院7 d SAA、hs-CRP及其变化值(Δ7 d=1 d-7 d)。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SAA对CAP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与预测价值。结果入院1 d时,支原体组(43例)患者SAA水平明显高于病毒组(98例),两组间其他血清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是病毒CAP还是支原体CAP患者,病情越重SAA水平越高,两组其他炎症指标变化趋势与SAA基本一致。入院3 d时病毒组和支原体组病情加重者(12例、9例)SAA水平均明显高于好转者(57例、26例)和稳定者(29例、8例),且随入院时间延长,病情加重组SAA水平逐渐升高,好转组逐渐降低,稳定组略有升高,组间ΔSAA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PR与SAA变化趋势一致。死亡组患者入院7 d时的SA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且随入院时间延长,死亡组SAA水平逐渐升高,存活组逐渐下降,组间ΔSAA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PR与SAA变化趋势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1 d SAA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优于hs-CRP,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7〔95%可信区间(95%CI)为0.669~0.886〕和0.729(95%CI为0.628~0.830)。ΔSAA3 d对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优于3 d SAA,AUC分别为0.979(95%CI为0.921~1.000)和0.850(95%CI为0.660~1.000);但入院3 d hs-CRP和Δhs-CRP3 d均无预测价值。入院7 d SAA和ΔSAA7 d对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954(95%CI为0.898~0.993)和0.890(95%CI为0.689~1.000),且优于7 d hs-CRP;但Δhs-CRP7 d无预测价值。结论对于病毒和支原体CAP患者,SAA是一个敏感、有价值的指标;动态监测SAA可以评估患者病情、预测病情转归及预后,协助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枕颈不稳行前路枕颈固定的斜坡固定钢板,并与后路枕颈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对40具成人颅颈段干骨和30例健康志愿者颅颈段CT扫描图像进行相关参数测量,以此为基础研制斜坡固定钢板。采用8具新鲜成人颈椎(C0~C3节段)模拟以下状态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完整状态;②完整状态+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前路行斜坡至C2固定);③损伤状态;④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⑤损伤+后路枕颈固定(后路行枕骨板钉、C1和C2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在枕骨、C1和C2椎体上连接固定红外线标志点,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志点运动,分析C0~C2节段间角度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比较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枕颈区各节段ROM分布的影响。结果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后C0~C2节段ROM为前屈1.7°、后伸1.2°、侧弯2.8°、旋转4.3°,较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在前屈(q=4.68,P=0.055)、后伸(q=0.39,P=0.992)以及侧弯(q=1.25,P=0.814)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旋转方向上活动范围更大(q=5.08,P=0.035)。以上两种固定状态下在屈伸(q=1.94,P=0.554)、侧弯(q=1.79,P=0.611)及旋转(q=2.14,P=0.478)方向N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损伤+斜坡固定钢板状态下C1,2节段ROM占总体C0~C2 ROM比例分别为28%、25%、34%和56%,而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下其占比分别为59%、53%、42%和71%。结论斜坡固定钢板固定能提供较好的枕颈区力学稳定性,可作为枕颈区不稳的一种可选择内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