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电影是典型的工业文化形式,它一开始出现,就因其仿真效果和复制性对其他艺术形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它的直观性在满足公开窥视欲望的同时也被告知了它是最具号召力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所有的艺术形式从来就不仅仅是“艺术”的,只要它进入叙事,就不可避免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在西方,电影创造了新的时代神话,但票房价值的炫耀——传媒夸张的惊讶和投资者对商业奇迹满足的微笑,已经不加掩饰地张扬和肯定了
简介:小说改编电影,是艺术形式转换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影视作品是从小说改编过来的。常见的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乱世佳人》《教父》《阿甘正传》《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青春之歌》《高山下的花环》《周渔的火车》《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甄嬛传》《琅琊榜》《芈月传》等。小说是影视的母体之一,改编小说也是影视常见的策略。
简介: 在革命时期的文化历史叙述中,身体或身体的欲望是一种潜隐或被遮蔽和缺席的历史.这个时期的身体是一个不明之物,或者说对身体及其欲望是羞于言说的.如果不得已涉及到与身体相关的叙事,那也一定是敌对阶级的腐朽、丑陋和糜烂.而在革命的历史叙事中,身体的叙事被置换为精神领域的事件.20世纪激进的历史叙事在国家主义的框架内展开,它叙述的主要内容只能限定于思想、精神领域.即便是同一阶级内异性之间的身体和欲望关系,也被认为是琐屑无聊或无关宏旨的个人事件.身体和欲望的故事始终受到压抑而难以走进历史,与我们遵循的历史叙事原则是有关的.……
简介:文章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三种格局:主流文化、走向边缘的知识分子文化、以中性面目出现的市场文化;大众文化的不同形态;大众文化生产的问题及规律:现有的文化政策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样化与文化生产规范;支持高雅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简介:百年来,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特殊的历史处境,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学的主流地位。这期间虽然也有变化或起伏变动,但基本方向并没有改变。即便是在新世纪发生的“底层写作”,其书写对象也基本在乡村或城乡交界处展开。
简介:如何在认识转型极限时期中国大众文化心理的基础上,理解本土文化资源和两种文化时间的差异,是大众文化理论必须关注的问题.大众文化不是审美的领域,它所具有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消费功能.在文化生产单一的时代,我们呼唤娱乐文化的出现,希望文艺能够轻松并更具欣赏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审美的领域制造的所有文化制品都具有合理性.就现实的大众文化状况来说,它虚拟的两种文化时间所导致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对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简介:
简介:近些年来,学界陆续出版了洪子诚的《材料与注释》,程光炜的《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重返八十年代》,吴俊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计划出12卷,第一卷1949-1957已经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刊》丛书等。
简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绪论中说:事实与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以《伊里亚特》为例指出,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会发现其间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又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初期社会主义中国电影文化的再评价
从小说到电影
都市场景与文化政治(批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及生产
建构时期的中国城市文学
小写的文化: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
文学史家的想象与宿命──文学史制度与“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乾嘉学派”——以洪子诚、程光炜、吴俊等的研究为例
不确定性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1985-1988年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