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牛津活动衬垫单髁置换术(OUKA)中膝关节间隙压力与术后下肢力线的相关性,为预测OUKA术后下肢力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收治的78例接受OUKA手术的患者(92膝),其中男29例,女49例,年龄(68.8±6.9)岁。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测量膝关节在0°及20°时内侧膝关节间隙的压力,并按术后下肢力线内翻程度分组。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分析间隙压力与术后下肢力线的关系。比较分析不同力线矫正满意程度组间的间隙压力。结果术中测量伸膝0°时的间隙压力为81.7 N±57.8 N,屈膝20°时为96.1 N±54.5 N,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度为2.9°±2.7°。伸膝0°及屈膝20°位时的间隙压力与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均呈负相关(r=-0.493、-0.331,均P<0.001)。各内翻组在伸膝0°时间隙压力的分布不相同,中立位组(n=24)压力[M(Q1,Q3)]为117.4 N(31.7 N,233.0 N),轻度内翻组(n=51)为63.7 N(11.3 N,209.0 N),明显内翻组(n=17)为31.5 N(8.3 N,87.7 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膝关节屈曲20°位时,仅明显内翻组与中立位两组间隙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力线矫正满意组在0°及20°时的间隙压力均大于明显内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合并明显屈曲畸形的患者在伸膝0°及屈膝20°位测得的间隙压力均要大于术前无屈曲畸形(或轻度屈曲畸形)者(均P<0.05)。结论OUKA间隙压力与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程度相关。术后下肢力线矫正良好的患者,术中膝关节在0°及20°的中位间隙压力分别为117.4 N和92.5 N。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UKA)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PTS)的改变与术中关节屈伸末端间隙压力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关系。方法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8例(46膝)UK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屈膝角度时内侧膝关节间隙的压力,分析手术前后PTS变化(∆PTS)与术中屈伸末端膝关节间隙压力及术后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46膝,男14例,女24例,年龄(69.1±7.4)岁,随访(11.2±3.7)个月。经计算,间隙压力为(88.3±40.6)N;调整后的伸直末端间隙压力为81.7%±33.8%,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为55.6%±31.0%。术后随访时固定屈曲畸形[M(Q1,Q3)]为0°(0°,3°),较术前0°(0°,5°)减少(P<0.05),术后最大屈曲度为115.9°±16.4°,较术前的112.0°±16.8°增加(P<0.05),术后PTS为8.3°±2.7°,与术前的8.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PTS与伸直末端压力及固定屈曲畸形间均呈正相关(r=0.334、0.317,均P<0.05);伸直末端压力与固定屈曲畸形呈正相关(r=0.472,P<0.05)。而∆PTS与屈曲末端压力呈负相关(r=-0.397,P<0.05),但此两者与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UKA术中减少PTS会减小伸直末端间隙压力并减小术后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同时会增加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但并不会因此减少术后最大屈曲度。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计算机模拟及体外椎体标本实验,研究负压引导下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中的分布规律。方法以椎体CT平扫为基础建立椎体模型,模拟骨水泥注入模型的过程及分布情况。选择老年女性的尸骨共20个椎体标本,形态结构相似的相邻节段椎体分别分入实验组(负压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VPVP组)与对照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均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实验组一侧低压注入骨水泥3 ml,对侧负压引导,对照组无负压引导。以SPSS 13.0分析比较两种方法骨内压并阐述骨水泥分布的规律,组间数据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模拟结果发现穿刺椎体中前二分之一,骨水泥团块在椎体内分布满意。吸引负压在40、60、100 kPa(1 kPa=7.5 mmHg)时分布形态及相对填充度一致。体外实验中负压吸引组术中测得穿刺点骨内压为(42.52±5.09)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t=-36.4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负压吸引组相对分布体积[(47.91±8.70)%]大于对照组[(28.86±5.78)%,t=15.1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体外实验结果证明,负压引导下椎体成形可以改善骨水泥在模型和尸体椎体标本内的空间分布并降低骨水泥注射时椎体内压力。
简介:摘要:随着大众对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市政园林工程项目建设竞标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施工企业需要对环境、道路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项目财务成本的计算。一般情况下,政府及投资方给予的市政园林工程投资是相对固定的,施工企业需要在市政园林工程建设完整、适宜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项目财务成本,以获得更高回报,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市政园林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对于相应施工企业发展来讲有着重要意义。施工企业也在不断竞争中增加项目财务成本控制力度,以求在最少资金利用的情况下,提高施工的整体质量,反过来也促进了我国市政园林建设方面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球囊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7月-2018年6月本科接诊的胸腰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患70例为研究对象,当中,陈旧性骨折者有32例,新鲜骨折者有38例。对两组都施以单球囊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综合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VAS评分等指标作出比较。结果陈旧性骨折组术后3d的VAS评分为(3.45±0.92)分,同新鲜骨折组的(2.98±0.83)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陈旧性骨折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95%,比新鲜骨折组的6.25%高,P<0.05。结论采取单球囊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法,对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均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但新鲜骨折者的临床疗效相对于陈旧性骨折者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于 2017年 12月 --2018年 12月本院收治的 1000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统计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髋部骨折患者 1000例中有 60例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6.00%)。非双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的骨折类型、术前纤维蛋白原、术前 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性别无差异( p>0.05);但是在骨折到手术时间、术前红细胞、术前血红蛋白、年龄存在差异( 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过 60岁、骨折到手术时间超过 7d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骨折到手术间隔时间越长、年龄越大的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临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球囊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 2016年 7月 -2018年 6月本科接诊的胸腰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患 70例为研究对象,当中,陈旧性骨折者有 32例,新鲜骨折者有 38例。对两组都施以单球囊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综合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 VAS评分等指标作出比较。结果:陈旧性骨折组术后 3d的 VAS评分为( 3.45±0.92)分,同新鲜骨折组的( 2.98±0.83)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5。 陈旧性骨折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8.95%,比新鲜骨折组的 6.25%高, P< 0.05。结论:采取单球囊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法,对新鲜与陈旧性胸腰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患进行施治,均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但新鲜骨折者的临床疗效相对于陈旧性骨折者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