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研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骨盆骨折微创复位的效果。方法以10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骨盆为实验对象(男7例,女3例),参考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骨盆骨折模型(依据Tile分型:B1型3例,B2型4例,C1型3例),使用本团队研发的新型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完成模型骨的自动复位并测量术中配准导航时间、自主复位时间、手术总时间和复位误差。结果10例骨盆模型均通过机器人系统完成了有效复位。术中配准导航时间平均为47.4 min(32~74 min),自主复位时间平均为73.9 min(48~96 min),手术总时间平均为121.3 min(83~170 min)。复位误差平均为2.02 mm(1.67~2.62 mm),复位结果满足临床手术要求。结论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完成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复位过程符合临床手术流程,具有较高的复位精度和操作可行性,同时彻底避免了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放射暴露,为临床骨盆骨折微创复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标签: 机器人 外科手术,微创性 解剖学 骨盆骨折 骨折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治疗非单纯性眼眶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587例眼眶骨折患者,男性455例,女性132例,年龄19~65岁。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术中充分松解还纳嵌顿的软组织、复位眼眶、放置置入体;术后比较眼眶外形、眼球功能及3D-CT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587例,术后均获10个月至2年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均得到整体的改善或恢复。12例术前眼球内陷明显,术后仍有轻度内陷;9例仍有轻度眼球运动受限、复视部分恢复;除眼球破裂摘除患者,其余患者视力较受伤前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眼眶骨折需严格依据临床表现和3D-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及早地进行精确复位、固定、修补,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 标签: 眼眶骨折 眶缘 眶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我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40)采用施临床综合观察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全面护理防治,能够明显提升疗效,为以后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借鉴。

  • 标签: 儿童 过敏性紫癜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8年3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诊治的12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为24~80岁,平均49.6岁。参照髋关节前脱位Epstein分型及Letournel-Judet髋臼前柱骨折分型,对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归纳出一种分型系统,共分4型:A型1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线涉及髂骨翼;B型4例,髋关节髂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髂前下棘;C型5例,髋关节耻骨脱位,髋臼骨折涉及整个前壁;D型2例,髋关节闭孔脱位,髋臼骨折仅涉及前角区。髋臼骨折保守治疗5例,手术内固定治疗6例,一期关节置换1例。分析各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及功能结果。结果1例A型髋臼骨折为不典型高位前柱骨折,4例B型、3例C型、2例D型髋臼骨折为不典型前壁骨折。10例患者获平均17.2个月(3~46个月)随访,1例失访,另1例关节置换患者未纳入随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1例A型患者手术复位差,功能结果差。1例B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功能结果为优;保守治疗及手术复位差各1例,功能结果均为差。C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3例,功能结果满意2例,差1例(并发Brooker Ⅳ级异位骨化);保守治疗1例,复位及功能结果均差。2例D型患者保守治疗,髋臼骨折复位差,功能结果均满意。结论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前脱位为一特殊类型损伤,可分为4型:A、B、C型需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髋臼骨折,D型髋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可保守治疗。

  • 标签: 髋臼 骨折 髋脱位 分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老年新鲜骨折患者对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实施的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进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ERAS围手术期处理流程数据库的四肢新鲜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年龄≥65岁的患者为观察组,然后按照性别、骨折类型和住院时间时段通过1∶1匹配年龄<65岁的患者得到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14条ERAS核心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实施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患者纳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骨折类型完全匹配。观察组中62.1%(41/66)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1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对14条ERAS核心围手术期处理措施的依从率均为78.6(71.4,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尽早恢复经口饮食观察组患者依从率(80.3%,53/66)较对照组(92.4%,61/66)低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13条处理措施两组间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在老年新鲜骨折患者中实施良好,可以获得与非老年患者差不多的依从率。

  • 标签: 病人依从 骨折 老年人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新鲜骨折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单部位四肢及骨盆、髋臼新鲜骨折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ERAS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信息和手术信息。记录患者术后当天或第1天下地活动情况,根据是否下地活动将患者分为早期下地活动组和非早期下地活动组。统计分析患者是否早期下地活动与患者基本特征、ERAS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手术相关信息等20个相关因素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06例患者,其中上肢骨折96例,下肢骨折203例,髋臼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150例患者术后当天或第1天即下地活动为早期下地活动组,156例患者未能早期下地活动为非早期下地活动组。两组患者在骨折部位、术前1 d夜间及当天口服含糖饮品、留置尿管、术中输液量以及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因素与术后早期活动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部位和术中输液量是影响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约50%单部位新鲜骨折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骨折部位和术中输液量是术后早期下地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早日下床活动 骨折 危险因素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二腹肌大转子截骨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治疗的39例高位髋臼后壁骨折合并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截骨组(22例)和对照组(17例)。截骨组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K-L入路进行手术。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48±11)个月。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1.52、1.22,χ²=2.02,均P>0.05)。虽然截骨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与对照组相当(95.5%比88.2%,χ²=0.05,P=0.81),但截骨组复位优的比例较高,患者FRS评分及EQ-5D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5±13)比(80±15)分和0.86±0.12比0.80±0.17,t=2.87、3.47,均P<0.05]。结论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有利于术野的暴露和操作,与传统K-L入路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 标签: 髋臼骨折 关节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普通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43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1例;年龄13~17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9例(使用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对照组34例(使用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最大弯曲度、Böstman评分及复课人数,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Böstman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试验组的膝关节最大活动度[90.0°(85.0°, 102.5°)]、Böstman评分[21.0 (18.5, 21.0)分]和复课人数(7例)均优于对照组[22.5°(15.0°, 30.0°)、11.0 (10.0, 13.0)分、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7±0.5)个月vs. (2.8±0.5)个月)、Böstman评分[30.0 (30.0, 30.0)分vs. 30.0 (30.0, 30.0)分]及并发症发生患者数(1例vs. 2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效果更好,允许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可缩短患者术后制动的时间,使青少年患者获得更好的早期功能。

  • 标签: 青少年 膝关节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躯干倾斜对肩部失平衡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半椎体切除伴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且在术后出现肩部失衡3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6例,女14例;年龄(4.53±2.05)岁(范围2~8岁);胸椎半椎体10例,胸腰段半椎体12例,腰椎半椎体8例。根据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侧肩部软组织阴影最高处的垂直高度差,即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SI) >1.0 cm作为肩部失平衡的标准,分为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I、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主弯Cobb角、主弯近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proximal curve,CAPC)、主弯远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distal curve,CADC),上端固定椎偏移(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UO)、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上端固定椎倾斜(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T1倾斜(T1 til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参数。比较末次随访时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分析引起肩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4.3±33.7)个月(范围24~132个月)。融合节段为(3.13±0.86)个(范围2~4个)。术后3个月16例患者出现肩部失平衡,胸椎7例(70%)、胸腰段6例(50%)及腰椎3例(37.5%),至末次随访时仍保持失平衡状态。末次随访时肩失衡组SI为(2.06±0.70) cm,肩平衡组为(0.55±0.3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4,P<0.001)。13例患者术后躯干失平衡(C7PL-CSVL>2 cm),6例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高侧者末次随访时5例出现肩失平衡加重,7例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低侧者末次随访时6例出现肩失平衡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末次随访时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为术后3个月及远期随访的冠状面平衡、远期随访的下端固定椎倾斜及T1倾斜。结论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仍有部分患者难以获得肩部平衡;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高侧者其远期随访时肩部失平衡常加重。

  • 标签: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人体测量术 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卫星棒技术对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和促进椎体重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至少2年的休门氏病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4.5±0.9)岁(范围13~16岁)。Risser征1级5例、2级10例、3级11例。采用棒固定(棒固定组)13例、棒+卫星棒固定(卫星棒固定组)1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B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BH)、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ing angle,DWA)、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ing angle,VWA)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问卷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卫星棒固定组和棒固定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1±1.0)年和(2.9±1.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837)。术后卫星棒固定组和棒固定组矫正率分别为51.1%±5.1%、46.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99)。随访期间卫星棒固定组患者矫正丢失0.6°±0.3°,低于棒固定组的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卫星棒固定组和棒固定组发生楔形变椎体的AVBH/PVBH比值均增加(P<0.05);卫星棒固定组楔形变最严重椎体的AVBH/PVBH比值增长率为32.6%±8.5%,高于棒固定组的22.5%±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30)。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楔形变椎体的前缘高度明显增加;相比于传统棒技术,应用卫星棒技术可获得更明显的椎体重塑和更少的矫正丢失。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骶髂关节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接受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26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为(45.9 ± 10.1)岁;利用天玑®(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对照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为(49.2 ± 11.3)岁;按传统方式在X线透视下徒手置钉。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4 h内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导针置入次数、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骶髂关节螺钉位置、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置入20、18枚螺钉。观察组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16.1 ± 3.4) min]和透视时间[(8.1 ± 3.3) s]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26.4 ± 5.4) min、(25.2 ± 7.4)s],导针置入次数[1(1,2)次]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6(3,8)次],术中出血量[(10.5 ± 6.4)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24.8 ± 6.7)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骶髂关节螺钉位置:观察组优18枚,良2枚;对照组优14枚,良2枚,差2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观察组优12例,良1例,可1例;对照组优10例,良1例,可1例,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徒手置钉比较,急诊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骶髂关节螺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后环骨折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且置钉准确率高。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外科手术,微创性 手术机器人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55.8±15.2)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0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3例,骨折16例;采用腹直肌旁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49.4±14.6)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6例,横形骨折及T形骨折各2例,骨折19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合并伤之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50(120,180)min,显著低于B组患者[180(150,2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800(600,1 000)、1 000(600,1 30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1.9%(34/37)、78.4%(29/37),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9/37)、45.9%(17/3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旁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