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北方6省(自治区)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治疗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陕西、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山东6省(自治区)17市21家医院于2020年1月25日至2月21日经2019-nCoV核酸检测确诊的31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以及治疗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31例患儿年龄7岁1月龄(6月龄~17岁)。9例(29%)为输入性病例,21例(68%)有确诊成人患者接触史,1例(3%)曾接触过无症状的武汉返乡人员。31例患儿中28例(90%)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分型为无症状型4例(13%),轻型13例(42%),普通型14例(45%),无重型及危重型。症状发生频率最高为发热(20例,65%),其中高热1例、中度发热9例、低热10例,热程1~9 d,15例≤3 d,5例>3 d;其余依次为咳嗽(14例,45%),乏力(3例,10%),腹泻(3例,10%),咽痛、流涕、头晕、头痛、呕吐等少见。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者、淋巴细胞数减少者、血小板增多者各2例(6%)。C反应蛋白升高(10%,3/30),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9%,4/21),降钙素原升高(4%,1/28),血清转氨酶升高(22%,6/27)及肌酶升高(15%,4/27)也有不同比例出现。检测肾功能及血糖者均未见异常。14例患儿胸部CT有异常改变,其中9例呈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及结节,多位于双肺中外带、近胸膜区。31例患儿给予一般治疗后25例病毒核酸检测转阴(7~23 d),其中24例(77%)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中国北方6省(自治区)31例儿童2019-nCoV感染以家庭内密切接触为主要感染途径,呈无症状型、轻型和普通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流行病学密切接触史、病毒核酸检测及胸部影像学是儿童2019-nCoV感染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给予一般治疗,近期预后整体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部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与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为CRT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ICU和入ICU 6 h后2个时间段分别采集3个部位(前额、膝盖、甲床)的CRT、平均动脉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情况、乳酸清除率等指标,分别比较不同部位CRT变化与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当6 h内乳酸清除率>10%时,3个部位中只有甲床部位CRT与患者乳酸清除率有相关性,3个部位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甲床0.823(P<0.05),额头0.232(P>0.05),膝盖0.254(P>0.05)。当患者6 h内乳酸清除率<10%时,3个部位与患者乳酸清除率均无相关性,3个部位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甲床0.299(P>0.05),额头0.247(P>0.05),膝盖0.258(P>0.05)。结论当6 h内乳酸清除率>10%时,甲床部位的CRT与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有良好的相关性,甲床部位的CRT变化可成为临床评估微循环的实用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部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与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为CRT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ICU和入ICU 6 h后2个时间段分别采集3个部位(前额、膝盖、甲床)的CRT、平均动脉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情况、乳酸清除率等指标,分别比较不同部位CRT变化与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当6 h内乳酸清除率>10%时,3个部位中只有甲床部位CRT与患者乳酸清除率有相关性,3个部位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甲床0.823(P<0.05),额头0.232(P>0.05),膝盖0.254(P>0.05)。当患者6 h内乳酸清除率<10%时,3个部位与患者乳酸清除率均无相关性,3个部位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甲床0.299(P>0.05),额头0.247(P>0.05),膝盖0.258(P>0.05)。结论当6 h内乳酸清除率>10%时,甲床部位的CRT与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有良好的相关性,甲床部位的CRT变化可成为临床评估微循环的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