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下进行全身皮肤照射(TSI)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TSI治疗的3例蕈样霉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俯卧位固定、潜水衣结合负压真空袋仰卧位固定、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结合真空袋仰卧位固定方法,观察固定效果并计算平均摆位误差、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Dmean。结果3种体位固定方式均起到良好固定效果,设计的放疗计划各参数均能达到临床要求。3例患者平均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26±3.40)、(-2.63±4.63)、(6.13±4.86) mm,靶区CI为0.56±0.09、HI为1.186±0.059、Dmean为(2586.56±63.28) cGy。结论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或潜水衣都可以联合真空袋进行TSI治疗的体位固定。通过补偿膜剂量建成效应提高表皮剂量达临床要求,为螺旋断层治疗技术进行TSI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体位固定方法。

  • 标签: 螺旋断层治疗 全身皮肤照射 体位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性神经炎,1例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

  • 标签: 肿瘤转移,肾/靶向疗法 肿瘤转移,肾/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靶向药物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肾癌骨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0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80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接受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男19例,女5例。年龄17~73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7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低危2例,中危14例,高危8例。初诊骨转移21例。同期转移18例。行原发灶切除7例。56例接受靶向药物联合骨转移病灶SBRT治疗(B组),男45例,女11例。年龄21~86岁。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36例,非透明细胞癌20例。IMDC评分低危14例,中危32例,高危10例。初诊骨转移45例。同期转移31例。行原发灶切除56例。54例SBRT治疗前伴骨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中位评分6(2~9分)。一线治疗药物分别为舒尼替尼44例,索拉非尼10例,阿昔替尼22例,培唑帕尼4例。5例因无法耐受不良反应更换二线药物治疗,65例因肿瘤进展改二线及以上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SBRT患者采用仰卧位,根据治疗目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以及危及器官的耐受性决定放疗剂量,常用SBRT处方为30~45 Gy/5F。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80例,中位随访时间20.7(4.8~115.7)个月。随访期间,A组和B组分别有3例和12例接受了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B组中54例放疗前有骨痛症状,46例SBRT治疗后对止痛效果满意,12例骨病灶放疗后达完全缓解,32例达部分缓解。随访期间,40例因疾病进展死亡。A组和B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7个月和未达,2年总生存率分别50%和6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9%和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B组仅2例(3.6%)发生3度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骨转移灶SBRT,可以有效提高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 标签: 癌,肾细胞 骨转移 靶向药物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疗效 安全性